朝花夕拾里《琐记》的读后感

2024年11月30日 10:43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琐记》重点记述作者自1898年离开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也留下了他探索的鲜明足迹。

《琐记》一文,形象地追忆了作者到南京求学前后的情况和他接触《天演论》、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的经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深刻揭露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及其教育制度的腐朽性,批判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显示了他在寻求新路中不断前进的探索精神。

《琐记》在艺术上,做到琐而不碎、零而不乱,形散而神聚。它善于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细节,精当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很好地为展示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

通过水师学堂填平游泳池、建造关帝庙和和尚放焰口等典型事例,充分反映洋务学堂“乌烟瘴气”的情状。从抽水掘煤、掘煤抽水,出入两清,反映了作为培训实业人才的矿路学堂的不景气状况。

本文还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描写人物,抒发内心的感受。如开头记叙衍太太怂恿孩子们比赛吃冰,打旋子,以及教唆作者窃卖母亲首饰等。“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

还有 “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如“近来是单是走开也就不容易,‘正人君子’者流会说你骂人骂到了聘书,或者是发 ‘名士’脾气,给你几句正经的俏皮话。”

还有,诸如“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等等,都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讽刺性,写得痛快淋漓,入木三分!

网友(2):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网友(3):

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制度,为追求新知识,离家留学并出国求学的一段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别具一格,那就是《琐记》。   《琐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先从衍太太这一主角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衍太太之间的故事。文中写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止。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要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决定。   而后文所写去学堂一事,则更是耐人寻味。文章中说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一天的时间都消磨在一科的学习上,满脑子的英文或满脑子的古文。学堂中根据等级的分别,竟然连宿舍的好坏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扬威,不好的就低头不敢言语,连走路都要让他三分。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理解与排斥。   文中最搞笑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鲁迅先生要医好人思想上的病。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透过阅读此文,让我长了不小的见识,真是受益匪

网友(4):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网友(5):

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制度,为追求新知识,离家留学并出国求学的一段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