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接受程度

2024年11月20日 03:36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

文传学院 07中文(C)班 杨潇 074030190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塑造的一位光鲜动人的人物形象。从她出现以来,对他的评价就褒贬不一。本文将从现代的角度出发,给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做一个全新的定义。安娜的形象应该是鲜活生动的,并不是只有单一的一个平面。

关键词:安娜 形象 悲剧 分析

19世纪的俄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封建农奴制社会逐渐解体,取而带之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但由于俄国的封建势力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的势力还很单薄。因此,19世纪的俄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安娜就生活与这一时期。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一、光鲜美丽、优雅动人的贵妇
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具有摄人心魂的高贵气质。[1]不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也有着令人无法猜透的精神世界。这给安娜自身增加了一定程度的神秘感,更让安娜这一形象显得风采照人。
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安娜这一形象为什么会令人读扰散了之后就离不开视线,更多的是在于她自身那种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思想、情感、智慧、品德方面都和其他贵族妇女不一般,这也正是安娜光彩照人的原因。
1、自我意识苏醒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沃伦斯基的到来而消失了。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缓老氏娜在觉醒中鉴定的呼声。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安娜是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女子。
2、叛逆精神
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比如说: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 公开的承认爱情。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对于上流社会的舆论,安娜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的态度。她含肆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所以她不顾一切。公然和沃伦斯基同居,出入公共场所。
二、矛盾复杂相结合的女人
一方面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勇敢的、不顾一切的。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感情时,就向丈夫承认了。并宣告她与丈夫的夫妻生活到此结束,公然的开始了和沃伦斯基的同居生活。追求热烈,敢爱敢恨,是安娜对于爱情的看法。所以安娜爱起来是不顾一切的。但在追求爱情的同时,安娜的整个心灵也背上了负罪感。在愤然离家出走的过程中,安娜也在不断的忏悔。她在病危的时候,唯一的心愿不是:“沃伦斯基,我爱你。”而是向卡列宁忏悔:“饶恕我,完全饶恕我,我坏透了。”在她临死的那一刻,她还在忏悔着:“上帝呀,请饶恕我的一切吧。”而且,每当她想到自己的儿子谢辽沙是,负罪感更是由之而来。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也备受忏悔的折磨。
另外安娜在对待卡列宁方面也有两面性,在没遇到沃伦斯基前,安娜对卡列宁的态度是冷漠的。然而在遇到沃伦斯基后,安娜开始觉得卡列宁令人难以忍受了。卡列宁的机械、死板、无趣、冷漠,以及只热衷于玩弄权术和官场应酬的性格让安娜难以忍受。安娜觉得她虚伪、做作、毫无情感可言。因此全然不顾卡列宁的威胁逼诱,离家出走,去追寻幸福的爱情生活。然而她对卡列宁还是抱着忏悔的心态的,觉得对不起他。安娜在从国外旅行回来看望儿子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爱他,他不我好,比我仁慈,我对不起他。你大了的时候就会明白的。”[2]而且,安娜在病危时对卡列宁的忏悔也达到了极致。“我要死了,我只有一个要求,求你饶恕我,完完全全地饶恕我。”在卡列宁面前,安娜是有表现出惭愧的一面的。
最后,安娜对沃伦斯基的情感也是有两面性的,首先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是坚定的。并为之付出了鉴定的信念。她不顾一切舆论的阻挠,坦诚地承认自己对沃伦斯基的爱情,并为了这份爱情,抛弃自己的丈夫、孩子、家庭。可见她对维护这份爱情的决心。然而另一方面,安娜对与这份爱情是有猜疑的,因此才会不断的要去证明这份爱情的坚定性。她不断地要求沃伦斯基要像自己爱他一样爱她。她对沃伦斯基的爱可以说是强悍的、专横的、毫无自由可言的。只要沃伦斯基出去和朋友吃饭而会去晚了,安娜都会显得不高兴。安娜的爱已经专横到病态的地步。这这让沃伦斯基受不了,最终的决定是离开安娜。而安娜也在忏悔和懊恼中自杀,给沃伦斯基以最后的报复。当然,沃伦斯基也受到了报复,在安娜死讯的打击下,沃伦斯基可以说是生不如死,自愿报名参加战争,视生命为玩物。
三、安娜人生悲剧的解读
对于安娜人生悲剧的看法有很多种:有说是因为当时的黑暗社会造成的;有人说是沃伦斯基和卡列宁造成的;也有人说是安娜自身的性格缺陷酿成了她最终走向灭亡的苦果。当然,这些都是造成安娜自杀的原因。首先,当时的上流社会荒谬到令人咋舌。上流社会的那些妇女之所以歧视安娜,不是因为安娜的出轨,而是因为安娜公开地承认爱情。在她们眼中,偷情反而能成为风流韵事的“佳话”,而安娜这种坦诚的行为则被视为令人唾弃的荡妇行为。甚至连沃伦斯基的母亲,开始也是怂恿沃伦斯基去追求安娜的,这样会让自己的儿子在上流社会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当她意识到儿子和安娜的感情是真的时,态度马上就发生转变,她骂安娜是个荡妇,勾引自己的儿子。其次,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对安娜的死也应负责任。卡列宁自己是“官僚机器”,除了热衷于玩弄权术和官场应酬,再没有其他爱好。安娜嫁给他八年,从来都没有感到真正的快乐。而沃伦斯基给了安娜从没有过的爱情,但却同时给安娜带来了不安定的生活,而使安娜变得暴戾、专横,甚至有点神经质。最后,安娜对爱情的依赖太强也是安娜走像毁灭的原因之一。安娜离家出走以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与沃伦斯基的感情上,每当沃伦斯基表现出一点冷漠的态度或者不耐烦时,安娜就会神经质地想这想那。从而,安娜对于沃伦斯基对自己的爱产生猜疑,这样反复的猜疑是安娜自身也走向了崩溃的边缘。这些都是前人对安娜卡列尼娜悲剧人生的分析,而本人则先要根据现代的观点来补充两点: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人生的还有对爱情观念的不一样和当时的俄罗斯文化。
1、不同爱情观所酿成的悲剧
安娜是一个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的女子。所以当她爱起来时死不顾一切的。因而她盼望的是那种死去活来、不顾一切的爱。所以,当她晕倒沃伦斯基时,这种爱就表现得激烈并且专横。她要求沃伦斯基只属于她一人,而且不留一点私人的空间给沃伦斯基。总而言之,安娜把爱看做是意见神圣的事,神圣到可以为它付出生命。所以,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是真心付出的,是专一的、蛮横的、不顾一切的。
而卡列宁是一个官僚机器,他最热衷的事情莫非是官场上玩弄权术。他对爱情的看法可以说是完全不重视,因而,他给安娜的也只是八年没有感情的花瓶生活。在他看来,仕途是最重要的,爱情并不重要。而且当安娜向他坦诚自己的爱情时,他恼怒的不是安娜的出轨,而是安娜这样的行为让他丢脸。因此,爱情至上的安娜和权术至上的卡列宁在爱情观上发生分歧,最终导致她们婚姻的决裂。这也给安娜的心灵蒙上阴影,对爱情的渴望就更深一层次了。
而沃伦斯基是俄国上流社会的一个花花公子形象。他对于爱情的看法比安娜的轻浮,爱情只是作为他消遣的一个对象。他是真心爱安娜的,但爱情并不代表他人生的全部。所以,当安娜不给他任何私人空间的时候,当社会的舆论不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的时候,他退缩了,他宁愿选择一个更加自由的人生。他搬离了和安娜一起共同建立的家,回到母亲的身边。对于把爱情看作神物的安娜而言,沃伦斯基的爱情就显得像个玩物,这必然给安娜致命的打击。
终于,安娜因为爱情而离开卡列宁,而沃伦斯基因为想哟啊一个更自由的空间离开安娜,这其间错综复杂的牵连,不同的爱情观,造成了安娜崩溃的诱因,而使安娜看不到生活和爱情的美好,在绝望的忏悔中自杀。
2、整个俄罗斯文化的悲剧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所写的文章都代表了他一定时期之内对俄国革命的探索。因此,他所写的文章里都透露出他对整个俄国文化的思考。《安娜卡列尼娜》同样也不例外。安娜挣扎于情感的满足与宗教压抑之间,缺乏理性调节和心智的缺陷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在俄国,虽然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较早,但是封建农奴制的残留根深蒂固,很难撼动。因此,俄罗斯人的思想会呈现出开放与封闭结合的复杂性。而安娜就在追求爱情与宗教忏悔中彷徨。一方面,安娜对于自己的爱情是勇敢追求的,但在追求的同时,又禁不住对自身的忏悔。忏悔自己对丈夫的不忠,对儿子的不仁。在这样不断的追求和忏悔中,安娜敌不过宗教法度对自己的折磨,而自杀。这也暗示着俄罗斯的封建思想之根深蒂固,是很难撼动的。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一部值得人反复回味的经典著作。而安娜卡列尼娜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则会由于新的视角的不断出现而产生新的观点,经久不衰的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