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以身作则。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在要求孩子放下手机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能不能放下手机呢?
2、孩子玩手机,很可能是没有比手机更好玩的事情。人生到处是选择,选择了手机,基本是没有其他可选择的东西,想让孩子放下手机,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给他们一个更好有助他们发展的选择呢,协助孩子去发掘一些他们会喜欢的事情,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3、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年龄还小的孩子,父母多一些陪伴,一起讲故事、一起外出游玩,孩子慢慢就把手机忘在脑后了。
4、上了初高中的孩子纠正起来会没那么容易,父母需要多一些耐心,小时候不关注,要中考、高考了才来引导,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亦不会立马就发生改变。
6没事的时候多领孩子到外面去逛逛,可以逛逛公园领孩子到游乐场,这样可以分散他们的一些注意力。
其实家长的陪伴至关重要。人是社会动物,需要的陪伴,家长没时间陪伴,还在就会找一个陪伴他们的东西。
1、让他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要改变孩子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沉迷其中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家长要与孩子积极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拳脚相加,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
2、培养其他兴趣,转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只要拥有其他兴趣爱好,将时间投入其中,对手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家长们可以帮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团体活动。
3、约法三章
孩子的自制力往往较差,因此家长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如果孩子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惩罚,达到了目标了有什么奖励,做到赏罚分明。
4、拉帮结伙,共同监督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鼓励孩子和朋友交流,少玩手机。同时,家长们也可以请孩子的朋友们充当监督员,在孩子违规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醒,甚至联合孩子朋友的家长,一起加入戒除孩子手机瘾的活动中来。
相信做好这四点,就能有效降低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性。各位家长们们不妨试试吧!
现在很多家长谈手机“色变”——“我家孩子玩手机上瘾了,怎么办?!”
有些家长咬牙切齿地说孩子“除了玩游戏,什么都不干,叫他吃饭叫好几遍也不来吃!”许多孩子不让玩游戏就不高兴,甚至发脾气,该怎么办?
其实,很多家长将着眼点只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的家庭环境缺乏玩伴,缺乏家长带领的活动(包括室内活动和户外活动),获得其他游戏的途径很少,而手机是孩子获得的很便捷的游戏工具,所以大多数时间,孩子不学习就会玩手机。
而家长一旦看见孩子不学习就很焦虑,再加上很多专家宣传要重视"网瘾"、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发生颈椎病、性格孤僻……这让家长们本能地排斥电子游戏,青少年在这时即便正常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也会被家长们压制。
喜爱的事物遭到了家长的否定,这只会造成孩子的叛逆,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张。于是家长们把孩子在正常青春期的所有反抗都归罪于手机和电子游戏。
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不沉迷手机?要怎么做才能让手机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呢?
01
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多数亲子问题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相处态度的不恰当。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应该多花时间来陪伴、关爱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责怪孩子爱玩手机。
家长们要主动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了解他的所需所求,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疏导孩子情绪。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必然分散孩子对手机的兴趣。
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看电影都是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方法。一本好的书,一个好的电影足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而在故事或者电影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技能,这也会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很多问题。
02
了解孩子用手机干什么
有时候,我们不能“谈手机色变”,一看到孩子拿起手机就大加呵责。其实,很多孩子们也会利用手机、平板来学习。
因此,爸爸妈妈们要了解孩子们使用手机时,到底在玩些什么东西,看些什么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去使用手机。
比如,家长们就可以引导孩子玩一些益智游戏,可以教孩子查资料、听音乐、学英语等,这些都是积极健康的。
而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对于掌握知识而言,视觉比听觉更敏感,因为视觉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减少信息负载,还提高了情景的模拟。
使用图片或者视频来描述一个知识点,比花一大段的文字描述更容易使孩子集中注意力,更容易加深孩子的理解。孩子会尝试让自己围绕在想像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就能学得更好。
而手机里网络上有大量的学习图片和视频资源,家长们要好好利用,但一定要明确孩子使用手机究竟是在干什么。
03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孩子喜欢玩手机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手机是个高科技、新奇的玩意,远比枯燥的课本有趣得多。
因此,家长们不妨在孩子放不下手机的时候,用其它新奇的玩意来转移孩子注意力,一般而言,吸引了孩子的好奇心,自然就吸引了孩子更多的关注。
家长可以用孩子们比较喜欢吃的东西、比较喜欢玩的玩具,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问孩子一些有趣的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学习上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回忆死板的知识。
04
约法三章
有时候,一味的限制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家长们在允许孩子玩手机的同时,还应对孩子“约法三章”,加以限制。或者是和孩子约定,不可以把手机带到学校,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等等。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实践证明,孩子形成自我约束能力,要比家长的百般提醒有用的多。
而且如果孩子达到了规定的要求,家长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完成约定是可以有奖励的,那么孩子一定会更加愿意去探索的。
05
以身作则
很多“手机迷”的孩子都有一个“手机迷”的家长。所以,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应该时时处处都拿着手机看。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自己本身都没法控制玩手机的习惯,一边玩手机,一边还要求孩子不要去玩手机,孩子怎会信服?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们只有自己做好了,孩子看在眼里,才能不沉迷于玩手机。
第1步:家长“管住双手,张开嘴巴”,逐步降低孩子“玩手机”的意愿。
家长要通过在家里减少“刷手机”的时间,在手机使用上,给孩子的当好榜样。家长只要回到家,就要有意识地当着孩子的面把手机关到震动状态,告诉孩子:“一家人在一起比手机还重要。”然后,多陪孩子做作业、聊聊天、读读书,以此冲淡孩子“玩手机”的迫切感,让孩子感受到还有很多事情比“玩手机”更有趣,变相减少了孩子玩手机的时间,降低孩子“玩手机”的意愿度。
第2步:适时告知孩子“手机”的真面目,消除神秘感。
家长可以全面告知孩子关于手机的学习、工作和娱乐功能,亲自示范手机的知识查询、新闻浏览以及游戏休闲,告诉孩子,手机和计算器、计算尺等学习用品本质上都一样,就是个工具,它不单可以玩游戏,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要有时间观念,不能耽误正事。
第3步:约定“玩手机”时间。可以跟孩子商定下午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做完作业可以“玩手机”,每次10-30分钟,具体视作业多少,不能影响睡眠。
第4步:家长要严格提醒制度。家长一方面要提醒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到了”;当约定时间的闹钟响起后,家长要立即提醒“玩手机结束时间到了”。孩子如果耍赖,要以“说话要算数”为理由制止他;如果孩子的情绪受影响,可以适当延长,但以10分钟为期,不能妥协。这样做,让孩子“有了盼头”,也就降低了玩手机的“稀缺感”和“神秘感”,也就让玩手机这件事,跟刷牙洗脸一样,逐步正常化。
第5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建立新的兴趣爱好,逐步淡忘“玩手机”。
在“玩手机”正常化后,家长要适时带领孩子专门在原本“玩游戏”的时间,以“吃大餐”或“看电影”等对孩子足够有吸引力的活动,带领孩子到室外去,然后设计“偶遇或者路过”一些诸如:舞蹈、书画、音乐等培训机构,看一看孩子对哪个项目感兴趣,适时引导、学习,并在人前多多展示,逐步形成新的“兴奋点”,也就淡化了孩子对“玩手机”的兴趣。
总之,家长面对“孩子经常玩手机”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制定可行措施,先行降低孩子“玩手机”的意愿,再逐步引导孩子建立规则,固定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使之“正常化”,最后实现用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替换掉“玩手机”的爱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谢邀
小学生玩手机上瘾,一般都是惯的,父亲揍一顿就好,如果不管事,那么就打两次就好了,这个方法亲测有效,让他记住疼就好了,过了五年级,这个方法可能会有些不实用,所以小孩子还是从娃娃抓起。
另外最重要一点,就是不要下班回到家,父母就玩手机,这样对孩子影响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