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是什么感觉?

2024年11月15日 18:25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首先我们需要探索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心痛?心痛是来自哪里的?如果能够探知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以上问题就会比较明了。

我想从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曾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入手,一些人们共有的体会方面去探究:我们通常的心痛来自于哪里呢?当我们失去至亲的时候我们会心痛;我们失去挚爱之人会心痛;失去某些友谊会心痛;当我们失去某些喜爱的事物(如财产和名誉等)我们会心痛;当我们无法得到想要的人会心痛;无法得到想要的感情、被爱的感觉时会心痛;当我们某些欲望无法被满足我们会心痛等等。心痛的感受总是伴随着失去或者无法被满足的欲望,以上是我们经常会感受到心痛的原因。

也就是说这种情绪来源于失去的依赖感无法被满足,来源于想要依赖的安全感被剥夺,以及某些因为失去而产生的恐惧,这就是产生以上情绪来源的深层原因。

我们再来探究一下这种感受到底什么样的,当我们因为以上原因而产生心痛的时候,这种心痛往往伴随着的是难过、哀伤、失望、无助、无可奈何等等的情绪,而这些情绪都是来自哪里呢?这些情绪就是就是过去的某些感受,某些记忆被思想所唤起,而在我们再一次经历相同或相似情境的时候记忆将经验的心痛无限叠加,思想将经验的心痛不断放大,所以这种心痛进而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因为身心是相互影响的,所以这种感觉会持久难忘,有时甚至刻骨铭心。

所以说到底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记忆在作祟,当我们知道这个答案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能够意识到这种“心痛”其实都是来源于我们自身,“心痛”是被记忆将难过、哀伤、失望等叠加的“心痛”,是思想将其放大的“心痛”,这个答案是否有助于我们丢掉“心痛”呢?如果你愿意继续探究,我可以说你可以去注意观察你所有的情绪,当你悲伤时,当你快乐时,当你心痛时,仔细观察它,当你观察他们的时候,这情绪是不存在的对吗?这感觉都会消失对吗?但是这需要一个敏锐的心灵,安静的心灵,不受束缚和限制的心灵。你现在就可以开始,只是安静的观察他,觉察你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去探究你的心灵!

网友(2):

心痛不是痛,不是痛觉神经的反映,只是心在颤抖。 浑身的力气像被瞬间抽走了一样,没有任何精神 。 当你失去一件你最珍贵的感情 你立即就会感觉到 心的感觉。 反正心里碎碎的很不舒服`` 像要窒息了一样,或者突然很空,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而且每次都是伤心的时候,或许,是心痛吧~~

网友(3):

心痛是一种情绪引发的生理现象。 思想、记忆都存在于头脑之中,但是我们难过的时候抓狂的时候却感到心痛,心痛不只是一个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痛,神经中枢根据大脑提供的记忆和想法,引发的各种激素的供给,从而导致心痛的感觉。

网友(4):

心痛有很多种,伤心导致心痛就是感觉心情非常低落,然后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心里只有这件事这个人,挥不去的思念。这种是精神的心痛,只有分散注意力,时间能够转移或冲淡心痛的感觉。这种也叫做心病还需心药医!
病因的心痛就比较难受伴有呕吐头晕胸闷气短等,这种心痛是持续的心脏疼痛,早日治疗就会恢复健康!这种是由治病引起的心痛需要就医才能好。

网友(5):

定义:
心痛是指心脏本身病损所致的一种病证,外由心脏阴阳气血偏虚以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因素而引起。
西医相关病症:
心绞痛、心前区疼痛等。
症候分型:
1.寒凝心脉:症见卒然心痛如绞,形寒,天时寒冷或迎寒风则心痛易作或加剧,甚则手足不温,冷汗出,短气心悸,心痛彻痛,痛痛彻心。治宜祛寒活血,宣脾通阳。可用当归四逆汤。
2.火邪热结:症见心中灼痛,口干,烦躁,气粗,痰稠,或有发热,大便不通。治宜清热泻火,散结活血。可用小陷胸汤。
3.气滞心胸:症见心胸满闷,隐痛阵阵,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怀不畅则诱发、加剧,或可兼有脘胀,得嗳气、矢气则舒等症。治宜疏调气机,理脾和血。可用柴胡疏肝饮。
4.痰浊闭阻:可分不同证候,表现各不相同。治宜温化痰饮,或化痰清热,或泄火逐痰,或熄风化痰等法为主,佐以宣痹通阳。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去五味子。
5.瘀血痹闭:症见心胸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日久不愈,或可由暴怒而致心胸剧痛。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可用血府逐瘀汤。
6.心气不足:症见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或懒言,面色白,或易汗出。治宜补养心气而振胸阳。可用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7.心阴不足:症见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兼胸闷,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头晕,盗汗口干,大便不爽,或有面红升火之象。治宜滋阴养心,活血清热。可用天王补心丹。
8.心阳亏虚:症见心悸动而痛,胸闷,神倦怯寒,遇冷则心痛加剧,气短,动则更甚,四肢欠温,自汗。治宜补益阳气,温振心阳。可用人参汤。
预防
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2.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3.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膏粱厚味,并注意纠正偏食。
4.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