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系列总能成为经典是必然的,异形系列一直都被视为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首先要归功于异形系列的风格和拍摄手法,融合多个元素,如科幻片和恐怖片,对于以后恐怖片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为之后类型片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
再者就是真实,雷德利·斯科特的拍摄风格独特,善于塑造恐怖,比如血浆四溅的场景很真实,惨叫是演员真实的表现,雷德利·斯科特最喜欢用出其不意吓演员从而捕捉到恐惧最真实的反应。
最后就是逼真的道具,异形系列中异形生物包含着人类最基本恐惧,近乎完美的身体构造和进攻能力
从外形到习性都非常恐怖。
以上这些融合到了一起就是异形系列的风格,直到现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是像就教科书一样的存在,所以总能成为经典。
雷德利的隐喻与文化
雷德利斯科特的片子独树一帜,拍出来的片子总有一种文化fusion的奇幻感,这种多文化的渗透和提炼,在他的名作《银翼杀手》《黑雨》开始,到《异形》,到《普罗米修斯》一以贯之。
《异形》系列虽然由雷德利开创,但从《异形1》到《异形4》的主题核心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种太空惊悚片同类型的也很多,比如《黑洞表面》,比如《阿波罗18号》。
但是从《普罗米修斯》开始,雷德利转移了主题核心,从人类与太空怪兽的冲突,转为更深的人类来源和命运,以及人类与所创造的生化人的未来关系,这就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在《普罗米修斯》和《异形契约》中,雷德利融合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尽管很多是以隐喻的方式来表现的。
龙飞船
工程师星球的宇宙飞船,看看和我国内蒙赤峰市1971年发掘出的5000多年前红山文化的蜷体玉龙是否神似?
人机合一的飞控装置
工程师的飞船控制装置,看看是否和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雕像神似?
工程师星球的巨型雕像
是否与复活节岛的石像神似?
如果说以上三个文明有共同点的话,就是它们都是消失了的文明,没有人考证出它们的消失原因。
《异形契约》中,大卫在工程师星球上,居住了10年,所谓的大TOMB,
是否从罗马的万神殿汲取的灵感?
如果搭配上《异形契约》的主题曲: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第一部《莱茵的黄金》第四幕,‘众神进入英灵殿’,的确是完美的契合。
至于影片中浓厚的生殖文化气息和隐喻,那更是比比皆是。
如此多的隐喻,雷德利到底想警示我们什么?
也许文明的产生和进化,就像是生物的孕育和出生,充满了遗传,杂交,风险,以及分娩的痛楚,还伴随着成长中的血腥,吞噬和杀戮。
“科幻之父”雷德利-斯科特将为他所开创的《异形》系列带来新篇章。《异形:契约》的故事发生在《普罗米修斯》10年后,一群新的宇航员乘坐着“契约号”飞船前往遥远的星系寻找殖民地,他们来到一处看似天堂般的星球,实则是黑暗、危险的地狱,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普罗米修斯”号唯一的幸存者——由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生化人大卫,一场毁灭性的巨大灾难即将到来。
在1979年的第一集《异形》中,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设置了三组互相对峙的角色:人类、异形和生化人。人类和异形互为死敌,都欲置对方于死地,但异形最终的成型与诞生却又必须依托人类的身躯做为母体,因此它又与人类有着生物上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化人是人类制造的高等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模仿,他本应执行人类的命令服务于后者,但又对阻挡其达到目标的人冷酷无情随时准备清除,在这一点上他似乎和异形又站到了同一阵营。而他对异形这种“完美”生物的欣赏崇拜,以及渴望将其保护起来的愿望,将这二者捆绑在了一起。正是这样悖论萦绕的角色矛盾冲突让《异形》第一集带有了某种错综复杂正邪交织的恩怨伦理关系。2012年的《普罗米修斯》因为宣称是《异形》前传的序曲而吊足狂热粉丝的胃口。但让他们不太满意的是,本来应该做为招牌的“异形”一直遮遮掩掩直到影片最后几分钟才露出让人兴奋的狰狞面目。而这一次,让影迷们翘首期待的《异形:契约》终于给了它充足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它在影片开始不久就如约跳出来撕咬人类,并且摇身变化出几个不同的类型分身,足以让深爱它的粉丝们肾上腺素激升。
斯科特借助《普罗米修斯》和《契约》构筑了一个以“创造和毁灭”为内在逻辑的奇异链条:工程师族创造了人类随后又意图毁灭人类,人类创造了生化人但以奴役驱使后者为其服务为终极目的,生化人则培养了异形并幻想着自己能成为造物主,而处在链条最底端的异形却最凶狠残暴,可以回过头来毫不犹豫地毁灭造物主和人类。
在一个外星生物和人类进行你死我活争斗的太空惊悚片外壳下,斯科特埋进了人类行为模式的哲学化质疑。当生化人大卫被问及信仰是什么时,在情感和创造力上与人类几乎毫无差别的他以轻松的口吻回答:“创造”;但接下来他的创造成果却开启了对所有一切事物的毁灭过程。这何尝不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种恐怖嘲讽。
《异形:契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对于血腥画面的毫不吝啬,各种异形生物在片中以不同方式给出了极为重口味的画面,足以让同样身为R级的《普罗米修斯》在其面前变成PG-13。异形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怪物形象中脱颖而出绝不仅仅是因为其年代资历,而是这一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暗示就足以给那些原本已经足够血腥的画面再度蒙上一层阴影。而这一个前传系列就是在不断地细化这种原本朦胧的恐惧感,越是残暴,越是血流如注,才越能感受到异形世界观中深深的绝望。信仰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分文不值,这是从伊丽莎白·肖博士到这部的舰长欧朗身上极具讽刺性的命运。也是老爷子整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宇宙观中的重要一环。
这样的残暴也是老爷子在揭露生命真相时所写下的注脚,这是神明落地之后报复性的屠戮。就如同大卫与沃尔特之间的关系,两个人从一个关键的概念“创造”上走向了极端的对立,却拥有着一模一样的皮囊,而更上一层的创造与毁灭也被死亡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上帝皆凡人,却又无比残忍,从工程师到人类再到生化人,这根链条上的每一次觉醒与创造都导致了似乎是注定来到的毁灭。
“吾乃万王之王是也,盖世功业,敢叫天公折服!此外无一物,但见废墟周围,寂寞平沙空莽莽,伸向荒凉的四方。”,这是大卫面对着自己所创造的地狱时所吟诵的诗,他将自己视为雪莱诗中的奥西曼提斯,伟大的拉美西斯二世,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对造物主充满了质疑,但当他真正看到神明的陨落时他才真正的觉醒,并将自己置于神明之位,不带任何怜悯,在创造之前,先为自己打造一片“净土”。
即便《异形:契约》如同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之前打造的《银翼杀手》一样无法被当时的观众普遍接受,也丝毫不影响其本身的存在价值,时间终将会把过分商业化的评判标准洗去,给作品一个应得的评价。
6月16日凌晨,笔者看了国内刚上映的删减版《异形:契约》。
其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地版删减足足6分钟,连异形都不怎么出场了。
在人工智能和外星怪物的双重压迫下,我作为一名人类感受到深深的恐惧。
《异形:契约》在《异形1-4》原作的基础上,又为忠实粉丝们挖了不少的坑。
真是福利多多,满满的回忆杀。
有一个好友告诉我,他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竟然兴奋地整夜都睡不着觉。
豆瓣上的《异形:契约》也有不错的评价,网友打分是7.4分。
这评分都比我很喜欢的,口碑超赞的《神奇女侠》还要高。
言归正传,我想必有很多人想知道异形系列为何总能成为了经典。
这当然离不开《异形1》诞生的过程。
《异形1》最早上映于1979年。
它离美苏冷战还有十多年,离文革结束才过了两年而已。
它比1977年《星球大战1》晚上两年上映,比1982年的《E.T》早上两年映。
这三十年诞生过成千上万部电影,《异形》的名字却它们一样家喻户晓。
我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想象力,不然的话,这部《异形1》就不可能成。
刚开始构思这部电影时,编剧、特效师、选角的和导演知道的是:
要拍一部在外太空,有怪物,它与太空人搏斗,最后被太空人消灭的故事。
可是,在导演的脑海中,应该是怎样的画面呢?
他不知道,因为还没有人拍出来过。
在特效师的脑海中,异形是怎样的怪物呢?
它是像章鱼一样张牙舞爪,还是像鼻涕虫一样粘稠?
它是像巨人一样动作缓慢,还是像豹子一样迅猛?
它应该是大,还是小点呢?
那个编剧想法倒是很简单。
剧组问他《异形》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他说,太空版的《大白鲨》。
所有人马上就懂,因为人人都知道《大白鲨》。
大白鲨最恐怖的地方在哪里?神出鬼没!
它并不是从头到尾在水上飘来飘去。
事实上,它多半在水上露一个鳍,又潜入水中。
然后,又露个鳍,慢慢靠近,才最紧张。
特效师马上就明白了,我要设计的异形是快速的。
它躲在黑暗中的,偶尔露一下下。
可是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露脸的。
全是都是黝黑的,从而隐蔽在黑暗之中。
负责场景的导演,也知道要干嘛了。
如果要放这样的异形,那么这样的太空船是封闭的。
太空船航行在无边的黑暗中,让人感觉有点废墟感。
飞船里的灯光不能是明亮的,光鲜的,七彩的。
因为异形的存在,灯光要打得若有若无。
选角的人也知道的,女主角不是金发碧眼的美女。
所以,他要的她也不是身材姣好的花瓶。
他要的是一个能够跟大白鲨对抗的硬派角色。
《异形1》中的异形就像一个巨大的阳具,撕碎飞船上所有柔弱的男性。
在外太空的幽闭飞船里,却只剩下了唯一的太空人——女主角雷普利。
无论是《异形1》中流淌着口水的死神,还是《异形4》人类基因混合的“异形”,异形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都成为票房不灭的神话。
《异形》作为最早的科幻恐怖类电影走进我们的视野,刷新我们对这个世界、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对宇宙空间陌生物种恐怖的想象。
科幻作品欧美比较流行,包括众多前沿主流界电影,《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X战警》,《蝙蝠侠》,《蜘蛛侠》,《神奇女侠》,《钢铁侠》,《绿巨人》,《神奇四侠》,还有一些经典的科幻恐怖类,比如《隐形人》。
有人说,在电视、电影领域,欧美的科幻题材层出不穷,代表了欧美对高新科技、未知领域孜孜不倦的追求,比咱们国内流行的宫斗剧、抗战剧好多了。我们似乎习惯于在过去的辉煌中找寻荣耀与存在感,而欧美人习惯与面向未来的未知的不懈探索。其实这样一说,高下立现。至于有人可能对此不服气就不是此文论点了。
走进《异形》电影,第一部是1979年出品的,也是公认的最经典的一部。
空旷无际的外太空,一个陌生的星球上的一个陌生信号,把他们引入了可怕的深渊。
他们以为是求救信号,遵循太空航行中遇到危险的同行就要施救的原
则,他们赶去了,结果到地方,发现这个不是求救信号,而是一个警告的信号。
所有的恐怖类电影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明明是个陷阱却还要一头栽进去。
我就在想,既然现代外太空科技这么发达,怎么还会发生宇航员分不清求救信号和警告信号的区别。而且当你已经发现这是个警告信号,为什么不听发出这个警号的前人的话,二话不说立马上飞船离开,而是非要尽显宇航员探索未知领域的天性。
其实异形第一部最让人震撼的一个情节是,当那个被种下异形的宇航员,终于醒来,然后觉得大难不死,开心的和同事在一起大快朵颐的时候,异形破腹而出的那一场。视觉和情感上都太震撼。
然后后来的几部也都延续了恐怖片悲剧无望的套路。
第一部的唯一幸存的女主,回到了地球上,结果因为这段外太空经历对她的影响太大了,结果她为了对抗这种对她的影响,居然自己又跑去找这些异形,想消灭纠缠自己的恐怖的黑暗的恐惧。其实我想,你就在地球上好好呆着就挺安全的了,非要自己作死,自己主动跑去这个黑暗的梦里,这种作死的心态绝壁不可取。
然后在下一部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大兵,然后三人组历尽千辛万苦的战胜各种恐怖的存在,然后电影结尾就是他们三个及时做飞船成功逃离了那个魔窟。
然后就是第三部,一开始又是无望的悲剧,小女孩和大兵在飞船里太空旅行过程中被充满仓里的水给溺死了。我去,一开始就把第二部所有的成果给消灭了,然后女主居然成了异形的寄主,异形杀光了整个飞船上的人,就是不会动她,但是结局是她为了消灭腹中的异形,跳入矿物熔岩中和异形同归于尽,多么的黑暗绝望的结局。
后来的什么《异形大战铁血战士》就没有什么剧情了。
现在新出的《异形·普罗米修斯》以及已经上映的《异形·契约》添加了各种烧脑的新元素,加入了现代人的思索在里面,让人们对人类的起源等等有了更多的思考,应该是开了《异形系列》新的篇章吧。毕竟老异形系列单纯属于科幻恐怖片。异形系列要向前走,还是要加入我们现在人的元素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