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三?

2024-10-31 10:16:31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在汉语的数字中,三似乎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词,所以与三有关的成语词语大部分都是贬义词,比如婚姻爱情的第三者叫小三;急性不好叫丢三落四;说一个人善变叫朝三暮四;不专心叫三心二意,喜欢挑剔叫挑三拣四;街头小混混叫瘪三等等。此外还有不三不四、推三阻四、三妻四妾等等也几乎都含贬义,那么在中国文化中三为何如此不受待见呢?

“三”和其他数字配在一个成语里,也是贬义的多,如“三长两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姑六婆”、“三推六问”、“三灾八难”、“三教九流”??中国人干嘛老跟“三”过不去?

原来,中国人有“恋双情结”,总喜欢成双成对,待客上菜必成双,送礼要送“四合礼”,这是由中国人观察世间万物无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而来:人分男女,气有阴阳,人体器官眉、眼、耳、鼻孔、手、足、臂、腿,皆左右对称。人们认识到偶数的合理性与美好,而赋予它以吉祥意趣。三是奇数,不齐整,不规矩,不饱和,总让人看不顺眼,所以就不招人待见,只好在不少成语里贬为丑角了。

再说“三”在汉语里表示数字极限的意思。老子《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三就不往下说了,后面就是无穷大。《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四呢?没有了。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叫“一而再,再而三”,意思指对于犯错误的人,可以原谅一次、两次,但第三次就是容忍的极限了。我们说“再三”强调,不说“再四”强调。

中国人喜欢用“三”说事,好像提到了“三”就提到了一切数字。所以坏事、错事做得多了,人们就把“三”给扯上了,“三”平白无故地就受了冤屈。

道家观点认为在一到九的基本数中,九是最大的数,是数的终了。因此,“九”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有“极多”的意思。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因此,我们在看到古代文献里的“三”和“九”时,还真是要分辨一下它们究竟是指实数还是虚数。

其实三的褒义词也很多的,比如三省吾身、三剑客、铁三角、三顾茅庐、三从四德、三阳开泰等等。三长两短指哪三长和哪两短?其实原指棺材被误解千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子嗣

网友(2):

FinalVideo_1585979886.08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