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个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有少许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此她用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陶侃上学。可是,开初陶侃不大用心,而且特别贪玩,还喜欢打架呢!湛氏气在脸上,急在心里,可一时也没个好法子。
有一个大雨天,因为没有斗笠、雨伞,陶侃没去上学,蹲在妈妈的织布机旁玩。湛氏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叫到身边,轻言细语地问:“侃儿,学堂里老师教了你一些什么呀?”“娘,老师教我们读《昔时贤文》。”“哦。”这是湛氏儿时也念过的启蒙小册子。“侃儿,记得呀?”“记得。”“背给娘听听。”“好。”说罢,小陶侃便叽叽喳喳背诵起来。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句时,湛氏道:“侃儿,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呀?”“呃,这个,就是……”陶侃半天说不上来。湛氏既不火,也不瞪眼,而指着自己手里织布的梭子问:“侃儿,这是什么?”“梭子呗。”湛氏接着问:“侃儿,你看这梭子忽来忽去快不快呀?”“快。真快!“对。刚才背的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日子一天一天很快地过去,好象穿梭一样,飞箭一般。”“哎呀,真是太快了!”“是呀,侃儿象你现在这样读书不用心,可日子一天天过掉了,可惜不可惜?”“可惜。”“既然可惜,那该怎么办?”“娘,儿要爱惜光阴,用功读书。” “对罗,好崽,要听话,好好用功读书。”
以后,陶侃读书就慢慢有了进步,懂得事以后,学习更加刻苦,常常苦读到半夜三更。为官以后,陶侃亦常常告诫部下:“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后人为了纪念湛氏的母教和陶侃惜阴苦读的精神,在“淦城东半里百华寺(亦名“百花寺”)侧筑有陶侃读书台,它下面叫洗墨泉。此读书台又名“惜阴书院”。取名“惜阴”,就是根据湛氏教育陶侃珍惜光阴,用功读书的这个故事来的。
于是,后来也就有了陶侃惜阴这样一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