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和太史慈哪个厉害?

2024年12月02日 13:40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孙策和太史慈的武力比较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官逼民反,黄巾之乱过后,各方豪杰纷纷割地而立。经过N年的混战,天下遂显三分之势。魏有八健将,蜀有五虎将,惟独江东孙吴,有点名气的将军单用一只手就能数的差不离。其中太史慈和孙策便是江东好汉中的佼佼者。这两员虎将究竟谁更厉害一点呢?本文就将详细研究这一点。

孙太的神亭之战:

要想评价两员武将的武力高和低,最简单最直接的最权威的办法莫如一场公平的、直接的战斗。很幸运的是,孙策和太史慈之见的确有这样的战斗——神亭之战。下面,我们就着重来研究此战,力求详细的分析二人的武力高低。

先引原文(部分):

……纵马横枪,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败。程普等暗暗称奇:“好个太史慈!”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佯输败走,引入深山,急回马走。孙策赶来,太史慈暗喜,不入旧路上岭,却转过山背后。策赶到,慈喝策曰:“你若是大丈夫,和你拼个你死我活!”策叱之,曰:“走的不算男子汉!”两个又斗三十合。慈心中自忖:“这厮有十三从人,我只一个,便活捉了他,也叫众人夺去。再引一程,教这厮每没寻处。”又诈败走,而大叫曰:“休来赶我!”策喝曰:“你却休走!”一直赶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策一枪搠来,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马不知走的那里去了。两个弃了枪,揪住厮打。

慈年三十岁,策年二十一岁,两个揪住战袍,扯得粉碎。策却手快,掣了慈背的短戟,慈掣了策头上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

详细分析如下:

一、阵前讨战:

太史慈有胆,也不问孙策是否独身,带兵多少,就敢下山讨战。孙策对太史慈此言不仅不怒,反而失笑,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个笑话。想捉我的人多了去了,还不都是被我宰了?看我一会儿怎么打败你。太史慈在之前已经说出了自己的豪言壮语:要活捉孙策。活捉,即生擒。值得一提的是,太史慈当时三十岁,正值壮年,孙策二十一岁,还是少年。

二、心理因素:

既然要详细分析,当然就要展开一点。从两人的随带的人来看。孙策的是能征善战的十三骑。太史慈带的是一个不入流的末将。从实力上来看,程普,黄盖等都是在江东众将里面名副其实的佼佼者。太史慈所带的小将能否打的过其中一个还成问题(有人说此小将一敌十三,打的江东十三骑吐血,偶狂汗);从威慑力来看,武圣关云长还惧曹营众将,虽然见众人手中无兵器,还是不敢下马受袍。而以程普为首的江东十三骑必定是手持兵刃,腰带弓箭。从太史慈稍后引孙策离开来看,他对十三骑还是有很大顾忌的。孙策根本不在乎小将:“只我便是。你两个一齐来并我一个,我不惧你!我若怕你,非孙伯符也!”,你们两个一起上吧。有人说,太史慈不是还说过:“你便众人都来,我亦不怕!”。呵呵,这就是明显的大话了。只不过是众人面前不失去面子而已,试想如果十三骑一起杀上,换成那个谁加上那个谁再加上那个谁合力或许能抵挡的住,要说太史慈能1 VS 14,并且生擒孙策,您信?

三、初战五十合

终于,孙策和太史慈开战了,而且一打就是五十合。一般来说,两员武将如果打到了五十合,彼此之间的实力就应该很清楚了,比如许储战徐晃,曹操说过曰:“吾不忍以力并之”。黄忠战李严五十合:“正待要擒李严,军师何故收兵?”。夏侯战高顺,五十合高顺绕阵而逃。那么本战到底是谁占优呢?

大家注意,在许储战徐晃后有曹操的一句话,黄忠也曾说过正要生擒对手。本战也有这么一句话:“程普等暗暗称奇”。需要注意的是太史慈是挑战者,孙策是应战者。如果场面是完全的不分胜负,那么尴尬的是自然是放出大话要活捉孙策的太史慈。孙策只要能拖住太史慈太史慈就已经是很没面子了。所以心理上孙策不会很着急。

某些人认为程普称奇是因为孙策占上风,我认为很不妥。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孙策连连猛攻,大占上风。那么程普等还惊什么奇什么?惊太史慈来的嚣张,败的慌张?奇太史慈来的快速,败的迅速?这显然不是很合理的。不讥笑他就很不错了:“这厮还说什么要我们全上呢,这就抵不住了,哈哈哈哈”所以太史慈占上风比较孙策占上风应该是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罗本里还有一句:“好个太史慈!!”显然不是用来称赞孙策的。

四、孙策枪法,全无漏渗。

某些人常用这句,来证明神亭之战,太史慈落了下风。漏渗约等于破绽。枪法全无漏渗可以解释为枪法全无破绽。也可以说孙策枪法很好,太史慈攻不进去,因为人家的枪法毫无破绽嘛!和占不占上风扯不上关系。大家可以参考长沙郡关黄对刀。关羽回寨自己嘀咕:“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难道可以理解:黄忠英勇,刀法如神,我打不过他么?结合关庞对刀后关羽说的:”庞德真是吾敌手也!”可见关羽并未把黄种忠当成足够匹配自己的对手。在下以为,至少在单条中还有闲心去观察对手枪法是否有破绽者,至少场面不会很难看。而且是进攻者的可能性比较大。某些人认为:“太史慈自己呢,也认为孙策没有破绽,如此下去,结果只能朝太史慈上面忧虑的方向去发展,既然结果不好,那就需要改变战术。”我要友情提示一下:太史慈忧虑的是活捉孙策后被人抢回去,不是忧虑不能活捉孙策。

五、且战且走

慈心中自忖:“这厮有十三从人,我只一个,便活捉了他,也叫众人夺去。再引一程,教这厮每没寻处。”
且说在激战之中,太史慈竟然还有心考虑到孙策之后的事情,果然是高人。此言一方面是顾忌十三骑,一方面,太史慈通过五十合的较量,竟然丝毫没有考虑过自己被打败怎么办,也没有考虑过自己捉不住孙策。从这一句话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孙策五十回合的攻击并未为给太史慈带来压力。太史慈还是有生擒孙策的把握。结合下面的孙策赶来,太史慈暗喜。太史慈为何暗暗高兴?因为孙策和太史慈的交战中没有占上什么上风,太史慈对孙策的枪法没有忌惮。李典回马看见张飞赶来会高兴吗?于禁回马看见关羽赶来会很高兴吗?至于孙策为什么身为一军主帅,到了人家的地盘还长追不舍,一方面可以理解成年轻好战,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孙策好面子,所以战至下风,脸上有点挂不住。

还有一点,想必诸位都知道,太史慈是以什么出名的?神箭!那他为什么不用呢?被孙策赶的太急?不象啊?他还反复勾引孙策追呢?哦,明白了,他要生擒孙策,射死就不好了。对与生擒孙策,他有这个信心。在看看孙策的箭防:城上暗放一冷箭,正中孙策左腿,翻身落马,众将急救起,还营拔箭,以金疮药傅之。同样是在城下中箭,太史慈是因为中伏(书中明言),关羽是因为不提防(书中明言)。到了孙策,嘛都没有了。哎,那位,你说什么?暗箭?我晕,哪个不是暗箭?你见过有明箭的吗?

六、从马上到马下

两个人已经断断续续的战至130合了,一般两将可以百合战平,那么武力相差是极其微小的。

又到五十合。策一枪搠来,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马不知走的那里去了。两个弃了枪,揪住厮打。

表面上看是不分胜负。你刺我一枪,我夹住,我刺你一枪你也夹住。可是我们仔细分析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孙策先刺太史慈,慈闪过夹枪。给人的感觉是很从容,没有什么难度。单手就制住了孙策的长枪。对比许老虎战马超。毛本里是先扔刀再夹枪,罗本里是先夹枪再扔刀。不管怎么说,刀是扔了。武器没有了。而太史慈不但没有弃枪,反而能用枪进行攻击!!这时候的孙策可以说是手无寸铁,唯一的武器被人家扼制,自己已经没有杀死对方的可能。除了挨枪就是挨枪。战到现在,孙策已经无法攻击太史慈,可是这并不代表太史慈也无法攻击孙策。因为他手里还有枪,而孙策手里没有。现在败在孙策前面有两条路。一是弃枪而逃,这样就完全失去了胜利的机会,还有可能被太史慈一枪致命。二是看准机会,趁太史慈出枪的时候也夹住他的枪,这样还可以回到匀势。孙策宁死不败,选择了第二种,幸运的是他终于拼命做到了,当然也不排除太史慈因为胜利在握而有少许轻敌。到了这种时候,估计就算是孙策,也冒了一头冷汗吧?能不后怕吗?看看孙策降服太史慈时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好了,言回正传,局面又开始拉锯。

七、马下撕打

两员虎将从马上战到马下,从比枪术到比拳术,从你攻我守到我攻你攻。战况已经变了。要说前番孙策枪法还是毫无漏渗的话,现在可就全是漏了。两个弃了枪,揪住厮打。看到没,都揪住撕打了。场面无疑就是你揪住我头发我揪住你耳朵你揪住我衣领我揪住你头巾你揪住我裤子我揪住你战袍然后你一个左钩拳我一个直拳你一个横拳我一个下钩拳。“乒”“乓”,打就打呗?谁怕谁呀。这种情况谁力气大谁说的算。我们不知道谁的力气更大一些,所以只好先设定孙策力气等于太史慈。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孙策是21岁,,太史慈是30岁。人的力气30岁是大于21岁的。于是孙策先受不了了,抢了太史慈背后的短戟。这个没什么技术含量。于是太史慈也受不了了,把孙策的脑袋也拔下来了。这个一般都是有绳子系着的,拔下来就纯属是硬拽了。然后又陷入了乱战,以后就不再介绍了。这对于他们的武力评定没有什么作用,毕竟孙策不会拿个短戟就上战场。太史慈也不会弃枪拿头盔冲阵。找死啊?

八、二次挑战

诸位也许要奇怪了,这两个家伙不就打了一次么?怎么还有第二次呢?那我就很确定的告诉你:确实有。太史慈匹马挑战,只不过孙策没有迎战。

太史慈出马,要与孙策决个胜负,策遂欲出。程普曰:“不须主公劳力,某自擒之。”程普出到阵前,太史慈曰:“你非我之敌手,只教孙策出马来!”程普大怒,挺枪直取太史慈。

太史慈出马溺战,指名道姓要孙策出战。孙策虽然不是那种死硬派的性格,但是如果不是害怕人家,心有余忌的话,也不会让程普上。程普也不是没打招呼直接就上的,而是恭恭敬敬一个字一个字请教孙策的。假如孙策断然拒绝,来一句“此人让我来擒”。程普难道还敢抗旨不成?可惜的是孙策只是做做样子,一听说有人替自己出阵,当即就缩回去了。这样对于以单对单为荣的武将来说,是很没有面子的一件事。估计程普一看神亭之战主公被打的鼻青脸肿,心里起火,这还了得,你NND太史慈,让我来教训你!太史慈虽然也好不到那里去,还在充胖子:“你一边去,让孙策来,你不是我对手”。他又没有程普打过,他怎么知道程普不是自己的对手?俗话说:柿子捡软的欺。太史慈就认定孙策了, WHY?因为他们交过手,太史慈是有把握打败孙策的。而孙策不出马。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太史慈的武力给他以很大的压力,神亭一战让他对太史慈的武力有了深深的忌惮。以至于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他都在和周瑜研究怎么样来降服这个超级猛男。

九、还相害否?

终于,在周瑜的帮助下,孙策生擒了太史慈,曹操在张合投降时说:“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刘备在泠苞投降时也说:“ 吾以仁义待人。”都是吹嘘自己的。惟独孙策笑着说了一句让人想不到的话:“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 ”。真是叫人目瞪口呆。想是在神亭太史慈让孙策心有余悸。在孙策的心里,也是认为太史慈是有可能打败自己的。而且可能性非常大。于是孙策时常想着这件事。才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如果孙策自己压跟就不相信有这个可能性,那么这句话就说的就是毫无意义,等于废话。在部将面前说废话就更没有意义。太史慈如实答到:“我也不知道。也许就会杀死你”。说的老实,也是实话,孙策大笑,幸亏没被你抓住,于是君臣一起大笑。

还可以吧

呵呵

祝你愉快

网友(2):

为什么有人说孙策比孙坚厉害,比子义更厉害?

这个很容易回答,因为孙策不仅会打仗,而且有统帅风范,可以统领三军,你说是帅厉害还是将利害呢?当然帅才要胜于将才,这是从综合素质上来说。

那么单纯从武力上来说,他们的实力是相当的,你不能根据游戏来分析阿,因为编游戏的人不一定就了解历史,并且每人都有偏好。孙策号称小霸王,也就是和两汉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有一拼,而太史慈是东吴乃至三国名将,连曹操都想过要收买他,再看他们的正面较量,也是平手,所以你很难说谁在武力上更厉害,差距微乎其微,如果他们谁的状态不好,比如说没休息好,就可能导致打不赢对方,或者在士气和心理上谁占了优势,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这都是相对偶然的因素。

那么根据史料,也有人评判,孙策单纯作为武将也要比太史慈厉害,参见毛批《三国》有三国24位名将的排名:
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云、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马超、张飞),
黄许孙太两夏侯(黄忠、许储、孙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渊),
二张徐庞甘周魏(张辽、张颌、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
神枪张锈与文颜(张锈、文丑、颜良),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你可以参照此贴中的三国各武将比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6541527.html?si=7

两人在历史上使用的各自武器是什么?
你从他们的战斗描述中就可以得知了。“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战马,太史慈顺势揪住孙策,二人一起滚落下马,孙策夺得太史慈后肩的手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继续激烈搏斗。正当二人生死拼搏之时,双方救援的部队同时赶到,于是,孙策和太史慈各自撤回营地。”

很明显,通过以上阅读,太史慈使得是手戟,也就是那种短兵刃,吕布方天化戟的简化版,可以直接拿到手上的。孙策使的肯定是枪了。

根据史料“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须髯若神。猿臂善射,箭无虚发。”所以可见太史慈的箭术也很厉害。

如果你想进一步研究兵器,请参照以下两贴:

1.古代兵器: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064288.html?si=1&wtp=wk

2.百度百科中关于兵器的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22690.html?wtp=tt

网友(3):

太史慈
性别 男

官至 建昌都尉

子女 太史亨

容貌 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

曾效力过的势力 吴 刘繇

太史慈(166—206年),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今山东黄县东黄城集)人,三国时期吴国大将。

太史慈年轻时好学,在郡府中任奏曹史。时郡守与州牧有矛盾,不可开交,朝廷尚未理清是非曲直。在这种情况下,谁先上章说明情况,谁就可能先入为主。当时,州里弹劾郡守的表章已经送走,而郡守的表章尚未送出。郡守情急之中,寻求能够完成送章使命之人,选中了二十一岁的太史慈。太史慈日夜兼程,直抵洛阳,来到公车门下。公车,是当时的官署,由公车司马主持,天下汇报情况、上书言事或朝廷有所征召,都由这官署管辖。

太史慈来到时,发现州里使者已经到达,正准备呈递表章。情势危急,但太史慈一点不露惶急之色。他好整以暇,与州吏攀谈起来。太史慈问:“君欲通章耶?”州吏道:“然。”太史慈又问:“章安在?”州吏道:“车上

。”太史慈假作关心:“章题署得无误耶?取来视之

。”州吏不知太史慈是东莱人,于是便取来递给了他。不料太史慈怀中早藏有利刃,他接过表章,不由分说,将其割裂。州吏气急败坏,跳起来大叫:“人坏我章?”太史慈忙把州吏弄到马车上,对他说:“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州吏本无主意,且已猜知太史慈是郡守派来的,便说:“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太史慈骗他:“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州吏相信了太史慈,二人一道逃离洛阳。

太史慈出城不久,借故与州吏分手,又悄悄跑回洛阳,把郡守的表章呈递上去。

州牧知道此事,另派吏员呈递奏章,辩说是非,但主管部门因为州、郡章表相互矛盾,不再受理。州牧在这场争执中失败了。太史慈因为此事出了名,人们都夸他有智算。但州牧却深深忌恨。太史慈担心受州官迫害,逃到辽东避祸。

大名士孔融任北海相,听到太史慈的所作所为,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交结,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厚致馈遗。时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驻都昌(山东昌邑县西),结果,被黄巾军管亥部包围。正好太史慈由辽东回家,母亲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说:“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太史慈在家里停留三天,然后单人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下。当时,管亥的包围圈尚未完密,太史慈趁夜间找机会进入城内,拜见孔融。太史慈性急,一见孔融,就要带兵出去作战。孔融想等待外面的援兵,没有依他。过了一些日子,救兵没来,黄巾军的包围圈却越来越迫近了。孔融想起了平原相刘备,想派人去向他告急,无奈城被围得铁筒一般,城里人实难出城。太史慈前来请命,孔融犹豫道:“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太史慈回答:“昔府君倾意于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耶?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孔融这才答应了太史慈的请求。

太史慈整顿行装,饱餐战饭,挑选两个骑兵,让他们各自做了一个箭靶举着,天一亮,就背鞬提弓上马,打开城门,带着两个骑兵,一直冲出。城外黄巾军见状,以为太史慈要突围;非常惊骇,兵马出动,严加戒备。太史慈不慌不忙,拨马到城下护城壕内,叫骑兵把靶子树立起来,然后用箭射靶子,射完,返回城去。第二天早晨,又照样做。围城的兵士,已经有些懈怠,有的懒洋洋地站起来,有的睡卧着一动也不动。太史慈射完靶子,返回城去。第三天早晨,太史慈出城,依旧照此行动。黄巾营中人已经习以为常,连一个起来看的人都没有了。这时,太史慈突然策马,风驰电掣,破围而出。等到围兵发觉,为时已晚。有几个追赶的,被太史慈连发数箭,皆应弦而倒,无人敢再追。

太史慈到平原,对刘备下说辞:“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刘备闻言,恭敬地回答:“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解围而去。

孔融一场灾难,化为乌有,越发尊重太史慈,对他说:“卿吾之少友也 。”

太史慈回乡,把始末禀告母亲,母亲笑了,她说:“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是同郡人。太史慈从辽东归来,未与其想见。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太史慈专程到曲阿去拜访他。正逢孙策率军渡过长江(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连战皆捷,正欲进击杨州刺史刘繇的根据地曲阿(今江苏丹阳)。太史慈骁勇善战,有人举荐太史慈为将,刘繇不纳,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只是让太史慈充当斥候,担任侦察。

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出城侦察,在神亭(今江苏金坛北),跟孙策骤然遭遇。孙策也只带随从骑兵13人,其中有原孙坚的部将韩当、宋谦、黄盖。太史慈毫不畏惧,拍马冲锋,正跟孙策相对,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战马,太史慈顺势揪住孙策,二人一起滚落下马,孙策夺得太史慈后肩的手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继续激烈搏斗。正当二人生死拼搏之时,双方救援的部队同时赶到,于是,孙策和太史慈各自撤回营地。此战,二人英勇搏战的精神为后世人称道。

太史慈跟刘繇逃奔豫章时,遁入芜湖,流亡山泽中,自称为丹阳太守。当时,孙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有泾县以西尚未顺服。太史慈趁势进驻泾县,建立屯守军府。山越之人,争相归附。孙策亲往讨伐,擒太史慈。

部下把太史慈带来,孙策抢步上前,亲与松绑,并握着他的手说:“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回答:“末可量也。”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说完,立即任命太史慈署理门下督,回到吴地后,又授以兵权,任命他为折冲中郎将。

后刘繇在豫章去世,其部下万余人无所归附。孙策打算派太史慈去探看虚实,伺机招抚。孙策手下人都说,太史慈此去,一定不会再回来了。孙策却非常自信,他说:“子义舍我,当复与谁?”于是,孙策在昌门为太史慈送行。临别,孙策握着太史慈的手说:“何时能还,”太史慈回答:“不过六十日”(《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二人珍重而别。后太史慈果然如期返回。

刘表侄刘磐骁勇,多次侵扰艾县、西安等地。孙策为靖安地方,分出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在海昏设立治所,督帅将士抵御刘磐,刘磐从此绝迹,不再侵扰。

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须髯若神。猿臂善射,箭无虚发。有一次,他跟随孙策讨伐麻屯、保屯的敌人。一个敌人爬到楼台上,用手托着楼台的护梁叫骂。太史慈引弓搭箭,一箭射去,箭射穿了敌兵的手掌,把手钉在护梁上,城外万名士兵无不称好。其妙如此。

孙权执政后,因为太史慈能抵御刘磐,把南方的事都交托他管理。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去世,时年四十一岁。

太史慈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网友(4):

孙策厉害!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江东的天下是孙策打出来的,但并不稳固。稳定和发展江东的是孙权。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赏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太史慈武力还行,但用兵和用人的能力肯定不如孙策。

网友(5):

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出城侦察,在神亭(今江苏金坛北),跟孙策骤然遭遇。孙策也只带随从骑兵13人,其中有原孙坚的部将韩当、宋谦、黄盖。太史慈毫不畏惧,拍马冲锋,正跟孙策相对,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战马,太史慈顺势揪住孙策,二人一起滚落下马,孙策夺得太史慈后肩的手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继续激烈搏斗。正当二人生死拼搏之时,双方救援的部队同时赶到,于是,孙策和太史慈各自撤回营地。此战,二人英勇搏战的精神为后世人称道。
说明二人的武功,不分伯仲,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