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荐的治疗剂量范围内.对乙酰氨基酚一般都能很好的耐受。偶尔出现皮疹和其他的过敏反应。皮疹多为红斑状或荨麻疹样,但有时更严重,甚至伴有药物热和黏膜损伤。对水杨酸化合物高敏反应的病人对对乙酰氨基酚和相关药物很少表现过敏现象。在一些个别的病例,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及各类血细胞减少症。对乙酰氨基酚急性过量引起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剂量依赖性的,并且可能发生致命的肝坏死(Thomas,1993)。也会发生肾小管坏死和低血糖昏迷。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引起肝细胞损害和死亡的机制是它转变为毒性反应代谢物(见第4章)。对乙酰氨基酚消除的次要途径是与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s代谢为有很强亲电子性的中间产物N-乙酰基,对位一苯并醌亚胺(N—acetyl—para-benzoquinonimine)。在正常情况下,这个中间代谢物的消除是与谷胱甘肽(GSH)相结合.然后进一步代谢为硫醚氨酸,并由尿中排出。但是,当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时肝细胞内的GSH水平枯竭。这将引起两种后果。因为GSH是抗过氧化物起防护作用的重要因子·当氧化物损害时肝细胞变得高度敏感。GSH枯竭时,使得反应性中间产物与细胞大分子呈共价键结合.从而导致酶系统的功能紊乱。肝毒性成人一次服用对乙酰氨基酚10~15g(150~250mg/kg)后就会引起肝毒性;20~25g或更高的剂量可能致死。这一毒性作用的机制已经讨论过(见第1章)。对乙酰氨基酚急性中毒最初两天的症状并不能反应中毒的严重性。恶心、呕吐、厌食及腹部疼痛发生在最初的24小时.并会持续几周或更长时间。肝损伤的临床指征多在服用中毒剂量后2~4天变得明最。血浆氨基转移酶升高(有时升高的非常明显),血浆胆红索的浓度也会升高;另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未经特殊治疗的中毒病人中,10%可能发展为严重的肝损害;这部分病人中大约10%~20%最终死于肝功能衰竭。在某些病人也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活组织检查发现小叶中心坏死,而周边区少见。在非致命的病例.肝损害可在几周或散月后恢复。服用对乙酰氨基酚4小时后血浆浓度超过300μg/ml或15小时后达到45μg/ml的病人,90%会出现严重的肝损害(每升血浆中天门冬氮酸氨基转移酶活力超过1 000国际单位)。可以预测,服药后4小时血浆药物浓度低于120μg/ml或12小时低于30μg/ml时就会产生轻度的肝损害。观察对乙酰氨基酚的血浆半衰期也可推测病人肝坏死的严重程度;上面提到血药浓度数值持续超过4小时,提示将可能发生肝坏死,如果超过12小时就可能出现肝昏迷。早期诊断在治疗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中毒时至关重要,并已提供了快速检测血浆药物浓度的方法。但是,如果病史已明显提示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应迅速采取治疗措施,不必等待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免延误治疗。严重中毒时有力的支持疗法是必需的。所有病例都应进行洗胃,服药4小时之内洗胃效果更好。主要的解毒治疗是应用巯基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可以部分的通过补充肝脏GSH的储备而发挥其解毒作用。口服或静脉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是有效的。有欧洲静脉应用制剂。口服时,N-乙酰半胱氨酸应以水或饮料稀释成5%的溶液服用,并在稀释后1小时内服用。尽管服药后10小时以内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更有效,但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不起过36小时的病例,都应推荐用N-乙酰半胱氨酸进行治疗。首次服用负荷剂量的N-乙酰半胱氨酸140mg/kg,以后每4小时服用70mg/kg,连续口服17次。当对乙酰氨基酚血浆水平检测提示肝中毒的危险性较低时,就可停止用药。N-乙酰半胱氨酸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包括荨麻疹,但并不需要停止治疗)、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过敏样反应。
可以大量服用乙酰氨基酚片可以导致干中毒衰竭而亡
那还用说 处方药吃多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尼玛废话太多,成人日10~15g肝损伤,20g以上基本就挂了。不想死就去医院说你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医生让你干啥就干。来这套论文你就别给过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