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涂膜施工
一、基层要求及处理
1、防水基层按设计要求用1:3的水泥砂浆抹成1/50的泛水坡度,其表面要抹平压光,不允许有凹凸不平、松动和起砂掉灰等缺陷存在。排水口或地漏部位应低于整个防水层,以便排除积水。有套管的管道部位应高出基层表面20mm以上。阴阳角部位应做成半径约10mm的小圆角,以便涂抹施工。
2、所有管件、卫生设备、地漏或排水口等必须安装牢固,接缝严密,收头圆滑,不得有任何松动现象。
3、施工时,防水基层应基本呈干燥状态,含水率小于9%为宜,施工时防水基层要处于干燥状态,含水率小于9%为宜,其简单测定方法是将面积约1平方米、厚度为1.5-2.0mm的橡胶板覆盖在基层表面上,放置2-3小时,如覆盖的基层表面无水印,紧贴基层一侧的橡胶板无凝结水印,即可满足施工要求。
4、施工前,先以铲刀和扫帚将基层表面的突出物、砂浆疙瘩等异物铲除,并将尘土杂物彻底清扫干净。对阴阳角、管道根部、地漏和排水口等部位应认真清理,如发现有油污、铁锈等要用钢丝刷、砂纸和有机溶剂等将其彻底清楚干净。
二、施工要点
1、将聚氨酯甲料与专供的乙料按规定比例配合,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小面积的涂布可用油漆刷进行;大面积的涂布,可先用油漆刷蘸底胶在阴阳角、管子根部等复杂部位均匀涂一遍,再用长把滚刷进行大面积涂布施工。涂胶要均匀,不得过厚或过薄,更不允许露白见底。底胶涂布后要干燥24h以上,才能进行防水涂层施工。
2、根据施工需要用量,将聚氨酯甲、乙料按规定比例配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在底胶基本固化干燥后,用塑料或橡胶刮板均匀涂刮一层涂料,要求均匀一致不得过厚或过薄,以1.5mm左右为宜。开始涂刮时,应根据施工面积大小,形状和环境,统一考虑施工退路和涂刮顺序。在第一度涂层固化24~72h内(以手触不粘为准),再在其表面涂刮第二度涂层,涂刮的方向必须与第一度的涂刮方向垂直。在第二度涂层固化前,在其表面均匀稀撒干净的黄沙(直径为2mm)。
3、当涂膜完全固化后,做蓄水试验,24小时后无渗漏现象即可进行面层铺贴。
三、施工注意事项:
1、当涂料粘度过大,不便进行涂刮施工时,可加入少量二甲苯进行稀释,以降低粘度,加入量不得大于乙料的10%。
2、当甲、乙料混合后固化过快,影响施工时,可加入少许磷酸或苯硫酰氯做缓凝剂,但加入量不得大于甲料的0.5%。
3、当涂膜固化太慢,影响下道工序时,可加入少许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作促凝剂,但加入量不得大于甲料的0.3%。
4、如发现乙料有沉淀现象,应搅拌均匀后再使用,以免影响质量。
5、涂刷完毕未达到完全固化前,不允许上人踩踏,否则将损坏防水层,影响防水质量。
6、施工现场要注意通风良好,以防溶剂中毒。
7、施工温度宜在00C以上。
屋面工程的设计做法是:1:8水泥加气混凝土找坡、25毫米厚整体式聚氨酯发泡体(PURF)防水保温、隔离纤维布、40厚混凝土保护层、广场砖。聚氨酯发泡体在现场采用高压喷涂设备喷涂施工,施工时大面与女儿墙、突出屋面结构、落水口、伸缩缝处泛水一次整体无缝喷涂成型,起到防水、保温双重功能。
1.原料:主要有A组多元醇、B组异氰酸酯双组份,并加入发泡剂、固化剂、均匀剂、阻燃剂等添加剂,原料性能应符合DBJ/CT017-2005《CR聚氨酯硬泡体防水保温工程技术规程》的要求。
2.发泡成型及硬泡体特性:在施工现场使用专门喷涂设备,A、B组原料(1:1)分别进入喷涂设备内的混合室,在一定压力下(0.5Mpa)混合发生热反应后直接喷涂发泡成型。
A、B组份混合喷涂后的发泡体内有无数微小孔形成微泡孔结构,闭孔率达到95%以上,能阻隔水分渗透;而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膜,闭孔率接近100%,具有很高的憎水性,吸水率<1%,抗渗性在0.2 Mpa压力下30min无渗漏,水蒸气透过率<5mg/(pa.m.s)。由于微泡孔的存在,阻隔内外热交换功效得到提高,导热系数可≤0.024W/m.k,从而起到保温及自防水的功能。
该材料自重轻,材料密度一般在55公斤/立方米,可大大降低屋面荷载;自身强度能达到≥300Kpa,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与混凝土等基层的粘结力强(>100Kpa),能保证自身的稳固性和防止接触面处渗水。
(一)施工准备及技术要求
1.基层要求:基层必须干燥、洁净、平整,表面不得有疏松、起皮、起砂现象。基层表面不得有浮灰和油污,对有油污污染的基层可用含洗衣粉的水溶液擦洗,然后用清水冲洗。基层干燥程度可用贴保鲜膜的办法,至少一夜后观察有无返潮现象。基层找坡层的坡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基层应符合DBJ/CT017-2005规范要求,并通过隐蔽验收。
2.屋面与女儿墙、天沟、檐沟、突出屋面结构的连接处用1:2.5水泥砂浆做出圆弧,圆弧半径为80~100毫米,在伸出屋面的管道周围做出馒头;落水口、管线出屋面部位及其他防水关键部位,在喷涂前2天预先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二度,进行细部处理。屋面保温应与外墙保温层衔接,以防产生热桥。
3.进场原料必须通过检查验收,备齐所需原料以确保能连续施工。由厂家按设计的密度、强度等性能要求,确定A组、B组、发泡剂、固化剂、均匀剂、阻燃剂的配比,添加剂先加入A组中,并应混合均匀。
4.检查调试好喷涂设备、计量泵、气动压力。正式喷涂前先在相同基层、采用相同工艺进行样板施工,并经检测合格,才允许大面积施工。
5.了解天气情况及施工环境,选择晴朗天气时间段施工,确保发泡体正常固结;周围做好围护设施,防止泡沫飞扬。
(二)喷涂操作
1.将两组溶液分别贮于两个料桶中,配比由分别装在两个物料桶上的计量泵控制,计量泵必须按配比设定准确,输送管路不得渗漏。物料经过滤至计量泵,由气动系统将组料输入料管至喷枪体,由压缩空气调节阀将物料带进混合室,在较高压力下对射、撞击而混合,再通过喷嘴喷出雾化状混合液到基层上均匀发泡成型。
2.喷涂时喷枪与施工基面的距离控制在800~1200毫米,喷涂后30分钟内严禁上人。
3.根据防水保温层厚度,一个施工作业面可分几遍喷涂完成,每层厚度不超过15毫米,当日施工作业必须当日连续喷涂施工完毕,屋面上的异型部位应与大面同时连续喷涂。
4.施工应使用现场连续喷涂施工设备,现场连续喷涂,形成整体式防水保温层。施工时随时注意压力是否正常,并观察成型硬泡体的外观质量。
5.聚氨酯硬泡体防水保温层经测试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护层施工。
(三)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对操作工艺、发泡实物进行实时检查,是保证施工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 1.喷涂控制:由具有专业资质的队伍施工,严格控制两种组份的配比,计量应准确;保证设备运行正常及混合压力达到要求,以免因混合不均而造成发泡不良;防水保温层应无接缝整体喷涂,屋面与女儿墙、突出屋面结构连接处及屋面变形缝处应直接连续喷涂至泛水高度(≥250毫米),与大面一次成型;天沟部位连续喷涂,在距落水口500毫米范围内泛水坡度应不小于5%,逐渐减薄与落水口搭接,伸入落水口内50毫米;在出屋面管道周围喷涂的聚氨酯应包裹管道,高度≥250毫米;在喷涂前设置厚度标杆,喷涂后用1毫米钢针检查喷涂聚氨酯的厚度,厚度偏差控制在0%~+10%,表面平整度<5毫米,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保护层:聚氨酯硬泡体抗紫外线辐射性能较差,喷涂成型后必须及时做好保护层,平面一般采用细石混凝土保护;女儿墙等处的泛水立面,在硬泡体上抹配套专用的界面剂,然后贴耐碱纤维网格布一道,再抹20毫米厚配套的防裂抹面胶浆保护。
3.产品保护:发泡体在固化前(一般30分钟)不得上人、不得堆放物料设备等;不得用硬质器具碰砸发泡体;施工完成后,如有设备安装等后续作业,应在保护层完成后进行,并采取铺垫木板等保护措施。
4.质量检验:1)性能检测:同一原料、配比、工艺条件、型号每5000平方米为一批,不足5000平方米也计一批,在监理见证下,取自同一施工工艺条件下喷涂在基材表面上的聚氨酯硬泡体大样板,一般为3块1000×1000毫米与实际施工相同厚度的试件,送法定检测机构进行密度、导热系数、粘结强度、抗压强度、闭孔率、吸水率、抗渗性等检测;2)屋面需进行盛水试验,检查有无渗漏水现象。
三、施工注意事项
1.进场原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
2.施工中配比及压力控制是关键:添加剂及A、B组份必须按配比计量准确,气动压力控制在0.5Mpa,配比不准确及压力不正常,均会造成发泡不均匀、塌陷、起皮、烧芯等现象,影响成型质量。
3.喷涂前先了解近期天气情况,施工环境温度宜在15℃以上,空气湿度宜在85%以下,风力小于3级,严禁在雨天、雪天、有雾等天气环境下施工。 施工方面,聚氨酯硬泡体喷涂工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各种形状及各种基层材质的屋面防水、保温工程。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基层、外界环境的要求较高,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
除了隧道衬砌砼采用高抗渗性混凝土进行自防水外,不同隧道的外防水方式是不同的。
暗挖隧道采用的是复合衬砌,在初支和二次初砌之间一般是采用防水卷材(EVA、PVC)+土工布或无纺布(主要起保护防水卷材的作用)形式进行防水;
明挖隧道的外防水和涵洞差不多,采用卷材+涂料防水或单独涂料防水;
盾构隧道的外防水的核心就是衬砌管片接缝防水,现在国内主要采用的有氯丁橡胶弹性密封垫;另外盾构机在推进的同时会在衬砌环外沿四周进行回填注浆,构成防渗的固结层,达到防水目的。
你应该去书店买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