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的说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诸侯们自嘲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样。
根据清代学者赵翼的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往往自称寡人;实力较弱的诸侯,往往自称孤。这些诸侯虽然实力较弱,可毕竟是一国之主。他们在国家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生杀予夺,使得一般人不敢亲近。所以,这些诸侯们自嘲为孤。当然,没准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秦汉以后,还有不少帝王也自称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诸侯国皇帝,如东吴孙权就自称为孤。
扩展资料: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而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如: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
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 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孤家
百度百科——寡人
百度百科——谦称
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孤、寡都是孤单的意思。《吕氏春秋·士容》:“孤、寡 ,谦称也。”龚自珍《最录尚书古文序写定本》 :“寡者,无二无匹最尊之词。”
孤:字面上是指少的意思, 如:孤儿,意为没有亲人的孩子。
寡:是指一个人,多数也是少的意思。
两个字联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皇上就是至尊至上的也是唯一的,天下是他的,他是主宰天下的唯一的人,所以“天下唯我独尊”
《战国策·齐策》: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这句话是说 ,因为地位低贱的人是地位高贵的人的根基 ,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意即君主称自己是孤单的 ,需要臣下的辅佐。而不是说 ,因为地位低贱的人是地位高贵的人的根基 ,侯王就说自己不好。毂是车毂 ,为辐条所凑集之处 ,君王是群臣所向之中心 ,因此以“毂”喻王。即不能像车毂为众辐所集那样得到群臣的拥戴 ,与称孤、寡类同。
一、皇帝的自称
朕: “朕”这个称呼在上古时,是很普遍的自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尚书·皋陶谟》:“皋陶曰:朕言惠,可底行。”《尔雅·释诂》:“朕,身也。”郭璞注:“上古贵贱皆自称朕。”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群臣在议尊号时,李斯等人建议“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此以后,这个贵贱通用的称呼便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了。
孤: 原是先秦时王侯的自称。《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吕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注:“孤、寡,人君之谦称也。”秦朝以后沿用为皇帝的自称。
寡: 原是先秦时王侯的自称,见上条引《吕氏春秋·君守》及注。秦朝以后沿用为皇帝的自称。
孤寡: 古代君王的谦称,含义与上两条一样。《战国策·齐四》:“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寡人: 原是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谦之词。《左传·隐公三年》:“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民不加多。”朱熹注:“寡人,诸侯之称,言寡德之人也。”自唐代之后,“寡人”一词成了皇帝的专用自称。
以上几种皇帝的自称,原本都不是皇帝的专有名词,皇帝真正的专门自称是“予一人”。《尚书·汤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礼记·玉藻》:“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孔颖达疏:“予,我也。自谓予一人者,言我是人中之一人,与物不殊,故自谦损。”也有称“余一人”的,《左传·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丘卒。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憗遗一老,俾屏余一人在位。”但“予(余)一人”这个最正统的皇帝的自称,皇帝在讲话的时候却极少使用,史书上也少有记载。
另外,还有一个自称“予小子”,是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自称。《尚书·太甲中》:“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这是商王太甲的自称。《诗经·周颂》:“闵予小子,遭家不造。”这是周成王的自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未除丧,曰予小子。”
因为一山不容二虎 只有一个人 所以称孤
朕”在春秋战国时本来就是“我”的意思,谁都可以用,并不是国君专用。先秦时期,国君多自称“寡人”或“孤”,在面对外国使臣时多谦称“不?b”,即“不贤”的意思。那时的文学作品也能看到非国君而自称“朕”的情况。
屈原在《离骚》里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为了显示威仪,把“朕”定为皇帝专用,从此“朕”就成了皇帝的自称,就连贵族也不能用了。寡人,寡德之人。 古代王侯也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