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家一词,并非是指和尚,而是古时关西地区的一种方言。如果用汉字写出,这两个字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咱家。但是考虑到咱家这两个字在后来被大量的使用在太监的语言中。
古时关西的方言,称‘咱家’做洒家,杂家,在京剧之中目前还保留着衰家的发音。
三国时期,洒家这两个字应该还没有单指僧人。
因为如果大家听过田连元的评书水浒的话,应该可以注意到鲁达出场,自称洒家。而且在杨志二龙山下和鲁达相遇的时候,正因为他这个洒家的称呼,而罢手停战。
这说明,在明朝的时候,洒家还不是专指和尚。
至于洒家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和尚的专用词,我想应该是从水浒出现以后。因为在水浒中,鲁达出家后依旧自称洒家,使得许多僧人开始对洒家二字情有独中,最后成为了和尚的专用词。
“余”与“洒家”之“洒”
《辞海》修订本说:“洒”(音sǎ)是“宋元时关西方言‘洒家’的略语,犹咱”。“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辞源》修订本则说:“洒”(音zá)与“咱”“喒”同,“洒家”即“咱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陆澹安的影响,陆著《小说词语汇释》说:“关西人自称为‘洒家’。‘洒’即‘咱’之转音。”
上述解释都没有切实把握“洒家”之“洒”的语源。明杨慎在《古音猎要》中曾有比较正确的考释,指出“余”字《说文》“舍省声”,舍与蛇音近。五代宋初人自称“沙家”即“余家”之近声,杨慎《古音余》六麻‘[忄余]”字条下也说“余有茶音”,又在《转注古音略》卷二中说:“余,音蛇,人姓……今俗书作佘”。近人章太炎《撰新方言》也持此说,在《释言》篇中云:“明朝北方人自称洒家,洒即余也。余从舍声,古音如舒,舍转书野切,故余亦转为书野切。”杨、章二家关于“洒家”之“洒”即“余”之中古音的卓越见解,未为《辞海》《辞源》二修订本吸收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