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严回(孔子弟子)的小故事

2024年11月18日 11:43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孔子弟子—颜回的故事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年纪到了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就白了,三十一岁就早早地过世。孔子曾称赞他:「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便一天天地亲近起来,大家更加和睦了。」颜回以德行著称于世,孔子赞美他是一位仁德的人。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复圣颜子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圣哲人的行谊虽在几千年前,但精神永存。借着这段文字,笔者有幸查了一些有关颜回的文献资料。
  复圣颜子之好学、善思,并毕生力行师教,让人深深感佩。感恩圣哲人为我们的表演,在此就所查文献呈现给各位朋友,祈望大家能够从下面的文字领略中华先圣先哲「仁德」的精神境界。
  在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仅有四姓是「通天谱」。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可追溯到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亚圣孟夫子、宗圣曾子、复圣颜子。四圣所传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完全一样,故称「通天谱」。
  四圣家谱,说明四圣的家学渊源,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追谥复圣
  多种史料记载,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最受推崇。
  颜回,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是孔子早期弟子颜路之子。出身寒微,却能安贫乐道,聪敏过人,深思善学。对孔子所讲能“闻一知十”,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德行见称。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朝君王加封,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尊为「复圣」。至今,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几千年来,复圣颜回备受尊崇,是有其渊源的。他十三岁从师修学,十八岁乃成德教。东汉郎凯说: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
  后随师周游列国,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是《易经》主要整理人之一,后人记载颜回以弱冠之龄与孔夫子对《易》,其道德学问可见一斑。
  有关文献中,复圣颜回生卒年代出入较大。复圣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孔子家语》等书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是最理解夫子「仁道」的弟子。
  英年早逝
  《史记》记载: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三十一岁过早地死去,孔子哭颜回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便一天天地亲近起来,大家更加和睦了。」
  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由于颜回家境非常困难,以至无力按照当时有关礼仪殡葬,最后经他的父亲颜路四处筹措,并在同门好友及其弟子的帮助下,才完成了葬礼。
  敏而好学
  复圣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好学」被作为一种精神而得到孔子的提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论语》中,颜回是唯一多次受到孔子赞许的「学」子,原因也正在于他是真正能够做到「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的弟子。
  颜回注重修养,仁爱诚信,虚心好学,德行出众,无论孔子还是同门弟子,大家对颜回的远大志向、高超德行都是交口称赞的。孔子多次夸奖颜回好学,称其为贤人,曾说:「回之信,贤于丘。」称颜回之诚信超过了自己。陈蔡之厄最艰难的时期,颜回穷而不改其节,夫子说「吾信回之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还赞叹说,如果实现了「仁政」理想,愿意做弟子颜回的属下:「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复圣在历代文献中被称许的记载比比皆是。
  在待人处世上,颜子曾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孔子家语·弟子行》也记载:子贡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
  《论语·泰伯》曾参称颂颜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记载:「吾无夫颜氏之言。」
  《说苑·敬慎》记载曾子言:「吾无颜氏之才。」
  宋代大儒张载曾评价,颜子一生,志在做圣人。程颐也说:「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颜子敏而好学,「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毕生实行其所学,解行相应,矢志不渝,以成高尚品德之仁人君子,终当「复圣」之称。
  如此道德学问,无怪乎孔老夫子说:「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师生父子
  颜回十三岁入孔门,虚心好学,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论语·子罕》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所以,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子。颜回的仁德,也影响了同门中的许多人,使得孔门弟子团结得更加紧密,孔子认为「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孔子喜爱颜回更在于对他仁爱诚信等等方面的信赖,在厄于陈、蔡的最艰难时期,孔子与众弟子谈论颜回,认为颜回穷而不改其节:「吾信回之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孔子家语·在厄》篇中孔子感叹:「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颜回对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
  君子仁德在身,博学深达而世不我用,如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不谓穷困改节的志向。这番对话记载正是师徒二人心心相印的写照。
  两千多年来,复圣颜子一直被世人奉为尊师的楷模。在《论语·先进》中也有颜回事孔子如父亲的记载: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
  「子行颜随」,古籍记载颜回从学于孔子后,少有离开。少正卯与孔子同时讲学,当时有弟子离开孔子,颜回未动,有人问他说:汝何不去向少正卯学呢?颜回对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且夫子之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足吾之为学也,何去之有哉。」
  《论语·先进》记载:孔子曾在匡地被围时,和颜回失散。后见颜回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对:「子在,回何敢死?」
  这种生死相依的师生情义,何等弥足珍贵!读到这样的故事,忍不住为二圣击节,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当然复圣颜子师从孔子,不仅仅是身跟,更是尽短暂一生依教奉行的心随。
  师志己志
  孔老夫子从政论政,历来是以仁以德。颜回虽然没有做官,但他视师志为己志,终生奉行。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孟子·离娄章句下》亦云:「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关于颜回的政治抱负及理想信念,《孔子家语·致思》篇有孔子与弟子们「农山言志」的记载。颜回说:「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可以看出颜回所向往的是德教风行,君臣同心,上下协调,家给人足的安定和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讲仁义,个个言规矩,没有沟防城郭,更无战争之忧。
  《韩诗外传》中的「景山言志」、「戎山言志」,也都是孔子和弟子们言志的文字记载。复圣颜子矢志不渝,所表达的情怀和「农山言志」中一样:胸怀世界,心系天下,寄望实现世界大同。
  这种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非常难能可贵,夫子曾赞叹:一旦这个理想能够实现,愿给颜回作管家。
  而这种思想的实现,复圣颜回和孔子一样主张教化为主,即使一时难以实现,也要难行能行。
  《史记·孔子世家》中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颜回在施政上主张:「愿无伐善,无施劳。」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说「不要毁弃善政,不要过分施劳于民」,从个人的修身角度看「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予人劳苦」。
  《论语·颜渊》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有了公正合理的交往尺度,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孔老夫子以及颜子一生的天命在于承继道统,传续千古之文脉,虽然一生颠沛流离、志业难酬,时或生死困顿,屡遭艰难,然而却能始终不更其守,不遂其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命不该绝而奋斗不止,有如天地厚德,泽被苍生百千余年。圣人的存心,总在斯世斯人各得其所。
  我们现代人所期望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就是得益于孔老夫子以及颜子二圣的几千年前理想社会的标尺。
  空谷幽兰,无人而芳;圣贤风范,万古永存!

网友(2):

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马骕《绎史》引《冲波传》曰:“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曰:‘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 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五色鸟在河中戏水,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子路又答曰:这是同同鸟。颜回反问:为什么一种鸟有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

网友(3):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食物了。  
  子贡就找机会突围,用私房钱买得一石米(石是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现在130-150斤)。颜回就去煮饭。  
  谁料子贡在井边远远看去,见到颜回在吃煮熟的饭,于是很不高兴就去问孔子:“对于仁人廉士,贫穷能够改变他们的品德吗?”  
  孔子回答:“品德改变了怎么能够称为仁呢?”  
  子贡再问:“就算是颜回也一样吗?”  
  孔子说:“是的。”子贡就把颜回偷吃饭的事情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仁义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听你说了,我还是不怀疑颜回的品德,其中必然有原因。 
  你就不要追究了,我来问他。”于是召见颜回问:“我梦到了先人,不知是否有什么启示?你煮饭好了吧,让我来祭祀先人。”  
  颜回说:“刚才有些灰尘落在饭中,置之不洁,弃之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但却不可用来祭祀了。” 
  孔子说:“好啊,如果是我也会吃掉沾上灰尘的饭的。”颜回出,孔子对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个君子,并不是今日啊。”弟子们由此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