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2024年11月16日 02:59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性本爱丘山)

  [作者]

  [摘要]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
以后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
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
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一、不平家世及坎坷人生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靖节,

(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

曾任晋朝的
;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
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陶渊明在
的农村度过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
,”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陶渊明29岁曾任

,不久即辞职。后来被
招为
,他未就任。晋安帝隆安二年,陶渊明到
,入荆州刺史兼

幕。当时
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还
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
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于是陶渊明又出任

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下了《始作镇军参军经
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
正集中力量讨伐
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
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他便改任
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现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日就辞官归隐了。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
这两种
中做选择,隐居时出仕,出仕时想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定地辞官隐居了。
  二、性本爱丘山是他的
情怀
  陶渊明是
的杰出代表。
是魏晋世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他求为
令和辞去
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
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他的《
》《
》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现行
教材中,选编陶渊明的《桃花园记》《
》〈其三〉〈〈饮酒〉〉〈其五〉和〈〈
〉〉等四篇作品。所选的这几篇作品中,都体现了陶渊明的
情怀。纵观陶渊明的家世及其坎坷的一生,直至最后辞
令,过隐居生活,无不体现了他“淡薄名利,厌弃官场;

;躬耕自资,热爱田园”的高贵精神品质。陶渊明的“性本爱丘山”正是他这种精神品质的基础,是陶渊明隐士情怀的统帅。陶渊明具有“性本爱丘山”的隐士情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窥见到这一点。
  三、《
》是心灵的解脱
  陶渊明的

并称,
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
的审美。他的
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
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写邻居与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率真的交往令人羡慕。如《归园田居其一》从这首诗中,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材、近烟、鸡鸡、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尽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爱丘山”的本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作者对三十年的官场生活的厌倦。“误落”体现了他对官场的后悔。“羁鸟恋旧林,
思故渊。”表达出作者的归隐之心,渴望回归自然,远离尘世之情。“榆柳荫后檐、桃
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
颠。”等文字,表现了对自己隐居时环境的满足,后檐榆柳成荫,
前种满了


,桃花、李花开了,大有“
”之感,远处深深的巷子里传来了狗叫的声音,鸡跳到了
上,不停的鸣叫,堂前屋后,里里外外,没有一点灰尘,非常干净清爽,家中座无虚席,有邻居与隐士、文人
在这里与我闲聊。景美、人美、事美、心情美,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在这首诗中,作者对景物的描绘,对自己愉悦心情的描绘,都体现了他“爱丘山”的自然本性。
  四、《饮酒》体味到了人生真谛
  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衣食是人身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的理念,体现了他对
的追求这种理念。这种追求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渊明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这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从居住的草庐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

,而是身处“人境”。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照理就有闹市,也就会车马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
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诗人以“君”自据。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尔”作“如此”、“如是”解释。概指前面二句,“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这一句极为精练的语言,作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
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
。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
外,还有什么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性本爱丘山”的寄托。
  五、《
》是回归田园的宣言书
  初归田园,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在他的《
》中也有充分体现。《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诗中抒发了诗人厌恶仕途生活,不愿与庸俗官僚为伍,宁愿归隐躬耕,享受田园生活的情怀,反映了他厌恶世俗生活,回返自然的人生观,文中所写回
中的轻快心情,到家后的
,和自由自在的
生活,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诗句最后抒发了作者的人生哲理。不追求“富贵”,不乞讨“神仙”,但愿徜徉于大自然之中,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在这篇文章中都得到了抒发。
  六、《
》是爱丘山的见证
  陶渊明的“性本爱丘山”的隐者情怀除了在他的诗作中有体现,他的散文中也有体现。如他的散文代表《
》。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在那里生活着一群避难的普普通通的人,而不是神仙,他们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他们生活的和平、宁静、幸福,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从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桃花源美就美在它的自然风光的描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在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这简直就是当时的“农民新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
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材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写出了景物优美雅致,气氛宁静融洽。“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
。”写出了人们在这里共享
。所以它也是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隐逸情怀的反映。
  综上所述,无论从陶渊明的生世,出身背景,还是从他的田园诗、散文作品,都可以看出:“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网友(2):

既是自身不愿陷于浊世的清高,也有对当时黑暗朝政的逃避。

网友(3):

陶渊明这类自视清高的人来说,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显不适合他,而以一己之力又无法让他的子民安居一隅。既然改变不了社会现状,那就只有选择逃避,找一个世外桃源与世隔绝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岂不乐乎哉!

网友(4):

从他个人来说,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从大的方面来讲,也是一种逃避,消极的方式,影响了后世的一大批文人。

网友(5):

那是一种远离喧嚣的做法,不过我认为他可能比较喜欢独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