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饱和炮击

听说梁防长要对美舰队进行饱和炮击,请问什么是饱和炮击?
2024年11月15日 15:51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马岛战争中英国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沉没和两伊战争中美国海军“斯塔克”号护卫舰的重创,反舰导弹对水面舰船的威胁形势空前严峻。何况,上述战例的导弹齐射数量还只是2枚,就带来如此严重后果;那么当反舰导弹犹如成群的蝗虫黑压压一片,向水面舰船迎面扑来的时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像。这就是原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在研究使用反舰导弹打击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时,制订的一种战术—— “饱和攻击”。即在同时(或以秒计算的极短时间内)发射大量的反舰导弹,攻击水面作战舰艇,以使其有限的对空防御火力通道“撑不下”,达成反舰导弹突防命中目标的目的。这就如日常遇到的排队现象,当许多人同时去购买车票,而售票窗口又有限时,就需要排队等候。但对“饱和攻击”而言,排队等候的反舰导弹数量,就是已完全突防的反舰导弹数量。由此不难看出,反舰导弹本身所具有的速度快、有效截面积小、被发现的距离近等特点,在过去就已经使得水面作战舰艇传统的对空防御系统漏洞百出,如果今天再面对成群反舰导弹构成的“饱和攻击”,更是难以提供“优质服务”。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矛与盾的两面,“宙斯盾”系统也是如此,它是随反舰导弹“饱和攻击”这支利矛出现而诞生的坚盾。“宙斯盾”,原是希腊神话里的主神宙斯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使用的盾,上面雕绘着一个蛇发女妖像,谁见了就会变成石头,故被视作一种护身法宝。为了解决反舰导弹“饱和攻击”对航母战斗群构成的威胁和海上舰队对空防御的难题,美国海军早在1963年就开始了一个全新作战系统的概念设计,在1969年底将其定名为“宙斯盾(Aegis)”系统(全称为全自动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寓意着这一全新系统将是水面舰船威力无穷的护身法宝。从1970年起历时10年,在投入近8亿美元巨额研制费,经10万小时实验后,“宙斯盾”系统始告成功,于1983年初装备在“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上,至今还装备在美国的阿利·伯克级和日本的金刚级驱逐舰上。在1984年4月,美国海军使用这套全新系统,指挥与之配套的垂直发射“标准II”舰空导弹进行打靶实验时,就一连击中10架靶机,这进一步证实了这套系统果然不负众望,名副其实。

“宙斯盾”系统,由相控阵雷达、计算机系统、指挥决策系统、武器控制系统、武器火控和发射系统、战备状态检测系统等6大部分组成,美国海军还计划增加第七部分——作战训练系统。它之所以能成为对付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的坚盾,其关键在于相控阵雷达、计算机系统和与之配套的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使得蜂拥前来“购票”的反舰导弹,不但不需要“排队”,而且都能及时买上对号入座的票。

相控阵雷达,作为“宙斯盾”系统的核心,在抗“饱和攻击”时,起到两个关键作用:一是针对来袭反舰导弹数量,及时开启足够的“售票窗口”,克服了传统防空系统中需先解决一个目标之后才能顾及下一个目标的弊端,避免了“排队”现象的产生;二是控制和导引舰空导弹有的放矢,让来袭的反舰导弹都能及时,开且几乎是同时买上对号入座的票。相控阵雷达的天线(如图 l所示),由面向4个方向的固定平面组成,每一个平面上面规则地排列着许多个电磁波辐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相当于一个普通雷达的一个小天线,个别小天线的损坏和出现故障,均不影响整个雷达的工作效果)。利用电磁波的相干原理,通过计算机控制每个小天线电磁波的发射与回收,便能达成快速搜索和发现几百个目标、自动跟踪10O个目标、对8—12或12一16枚发射后舰空导弹的引导控制的目的。这样,就从技术上解决了上述作战使用的两点基本需求,保证了抗“饱和攻击”作战行动的实施。同时,为了避免遭受反辐射导弹的袭击,这种雷达所有波束可在不到1秒钟内从空中消失;再开机时,也只需要1秒钟,就又可以收到回波信号;在18秒钟内,即可完成全部搜索。

计算机系统共有22台计算机,是抗“饱和攻击”作战行动得以有条不紊顺利实施的重要技术保障。其中,有17台计算机是直接用于防空,并分为三组:第一组用于防空搜索,为舰空导弹提供中段制导;第二组作为指挥决策中心,处理各种数据;第三组用于武器控制、发射和舰空导弹空中拦截控制。由此,才能从技术上保证“宙斯盾”系统在最短时间内(一般不超过1秒钟),能够面对成群结队的来袭反舰导弹处惊不乱,从容地为每枚来袭反舰导弹提供不用排队的售票服务。

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研制,起始于70年代前后,于1980年开始装备舰艇。垂直发射装置,较好地克服了过去舰载导弹采用回旋倾斜发射装置和箱(管)发射装置对舰艇作战使用产生的不良影响。即作战时,发射装置通常首先要转向目标的来袭方向,反应时间较长;发射装置占用面积相对较大,每个发射装置上的导弹数量又相对较少(最多8枚),而且发射完后重新装弹费时间,影响舰艇火力的持续性;发射装置暴露在甲板上,作战中很容易被击毁。在抗“饱和攻击”作战行动中,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最大的优势,是其具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其发射速率可达每秒 l发,即使从根据要打击的目标选择弹种到指令某一枚导弹发射也只需要4秒钟,以保证每一位前来“购票”的反舰导弹基本上不用排队。垂直发射装置,之所以能从技术上保障作战使用的及时性、持续性和全方位性,主要是由于这样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垂直发射装置彻底取消了原来用于储弹、输弹、发射的一整套复杂机械装置,发射时只要打开甲板上每枚导弹的发射口盖(发射口盖是用塑料做的,紧急时不用掀盖也可发射),接通发射电路即可,将过去近20个复杂机械动作简化为1—2个最简单的动作,达到了抗“饱和攻击”作战行动中的高发射率的要求(几乎是极限)。二是,垂直发射装置采用了模块化组合,节省占舰体积,加大了舰艇搭载导弹的数量,如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分别装122枚和90校,充分满足了在抗“饱和攻击”作战行动中,短时间大量使用舰空导弹的需要,为来袭的反舰导弹提供了充足有效的“票源”。三是,垂直发射的舰空导弹,采用了垂直发射导弹的快速滚转控制技术,使其能够在快速升空过程中的1.5—2秒钟内,由发射状态变成飞行状态,转向被打击的目标,实现了抗“饱和攻击”作战行动中,对全方位来袭反舰导弹及时实施拦截的需求。

与此同时,指挥决策系统的计算机程序库,已事先编人了100套作战方案和作战准则,一旦遇到敌情就可自动接战,进一步缩短了作战决策时间;由计算机和显控台织成的武器控制系统,既可以操纵本舰所载武器系统,也可以操纵其附近水面作战舰艇所载武器系统,进一步提高了作战的持续力。这样,它们都进一步保障了抗“饱和攻击”作战行动的可靠实施。因此,“宙斯盾”系统更适合于在高威胁环境下对付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是阻挡“饱和攻击”的坚盾。但遗憾的是,其第一次成功用于实战,并非是拦截反舰导弹,而是在1986年4月15日美国袭击利比亚战斗中,将“宙斯盾”载舰“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部署在锡德拉湾东部海域进行监视、防空活动,用于掌握利比亚防空部队“萨姆一5”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的电波工作信息;而在1988年7月3日与伊朗海上武装交火中进行的第一次防空实战时,“宙斯盾”载舰“文森斯”号巡洋舰却又误将 A—300客机判成 F—16战斗机予以击落。

此外,美国认为,其本土易遭袭击的37种战术弹道导弹中,有26种是跨海飞行的,而且战术弹道导弹飞行弹道大多在其海军舰载预警系统的作用距离内,并鉴于“宙斯盾”系统和与之配套的舰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拦截反舰导弹的能力,有意将“宙斯盾”水面作战舰艇纳人大气层内战区导弹拦截系统(又称低层防御系统),即将载有“宙斯盾”系统的水面作战舰艇,部署在预定的海上阵位上,用来拦截跨海飞行的战术弹道导弹。

网友(2):

●“饱和攻击”:即在同时(或以秒计算的极短时间内)发射大量的反舰导弹,攻击水面作战舰艇,以使其有限的对空防御火力通道“撑不下”,达成反舰导弹突防命中目标的目的。
●这是原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在研究使用反舰导弹打击美国航母战斗群时,制订的一种战法。 个人认为:饱和攻击就是集中大量的火力,包括导弹\炮击\轰炸等武器,以集中的优势大量打击敌方的某一目标.目的为彻底摧毁该目标或使其丧失攻击\生产\抵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