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话(台罗拼音:Tâi-uân-uē,白话字:Tâi-oân-oē、闽南拼音:Dáiwán wê),亦称为台语或台湾闽南语,习惯上专指在中国台湾地区所使用的闽南语,在语言学分类上属于泉漳片,与厦门话极为接近,推估同源词比例为99%。
自明郑与清治时期起,特别是海禁开放后,大量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地区,以福建南部的漳州府和泉州府河洛人占多数,其带来的语言取代了台湾原住民族诸语,成为在台湾占优势地位的语言,并逐渐演化为有别于原乡特色的语言,并于日治时期以“台湾话、台湾语、台语”称之,区分其他语言。
台湾方言音符号又称为方音符号(英文:Extended Bopomofo)是一套使注音符号也可以用来标注鹤佬话和客家话的增补符号集。最早是在1946年,由国语推行委员会的朱兆祥教授设计的。在Unicode当中有收录这些符号。已故的台湾大学中文系吴守礼教授所著的《国台对照活用辞典》也采用此符号
到厦门市住一阵子,它们说的地方语言和台语很象,只是腔调不同或者到台湾地方语言教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