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传说

2024年11月06日 10:24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城”,其中“呼和”为青色的意思,“浩特”为城市、城郭的意思。因中心城区北依大青山,故得名。

呼和浩特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的《俺答汗传》中,书中记载:“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即阿勒坦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剌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哈剌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记载。

扩展资料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县境。民国时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市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名归绥。

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北部边疆、欧亚大陆内部,是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呼和浩特

网友(2):

公元1581年,三娘子决心改变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就建议阿拉坦汗兴建一座规模更大的城。这一计划得到了明朝同意后,三娘子亲自审议实施方案,调遣蒙汉民工,终于在草原上建起了第一座城市,蒙语名为“库库和屯”,意思是青色的城(现在呼和浩特旧城区)。明朝赐汉名“归化”,意思是令少数民族归顺、化一,服从明朝廷的统治。考古专家对现有的遗址进行考察,初步考证这座城原为正方形,仅有南北两个门,由于城内的明朝建筑在清代战火中被焚毁,原有的布局已无法推断。    公元1582年,阿拉坦汗病逝,明朝皇帝赐予隆重祭礼,三娘子和阿拉坦汗的长子黄台吉(阿拉坦汗前妻所生)也上书朝廷作为答谢。第二年,黄台吉承袭顺义王,并按照父亲死后应以继母为妻的古俗,要求三娘子嫁给他。黄台吉作恶倡乱,反对蒙汉友好,三娘子同他一直意见不合,说什么也不愿意嫁给他。一气之下,她竞离开了归化城率众而去,这一举动不仅使黄台吉难堪,而且也使他失去了广大部众的拥护,土默特部面临着分裂的危险。当时的明朝总督郑洛意识到这一点,就立即派人去劝说三娘子,晓以大义,希望她能够理解。三娘子历来尊重明朝意见,即以大局为重,终于成为第二代顺义王的夫人,嫁给黄台吉。没过几年,黄台吉逝世了,各部首领又暴露出内乱的迹象,在郑洛的斡旋下,三娘子又成为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黄台吉前妻的儿子)的夫人。三娘子凭借她的远见卓识和惊人才干,帮助阿拉坦汗建立了功绩,又支持第.二、三代顺义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她尊重明朝中央政府,珍视蒙汉两族的友谊关系,故而明朝在她成为第三代顺义王夫人之后,特封她为“忠顺夫人”。自从阿拉坦汗病逝以后,三娘子主持政务30余年,《明史》上说她“历配三王,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另据史书记载:三娘子在年龄较大时,还亲自练兵一万余人。三娘子不愧是探明大义、足智多谋、文武双全的民族女英雄,为我国蒙汉两族的民族团结和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1613年,忠顺夫人三娘子逝世,蒙汉等各族人民深切怀念她,就把她居住过的归化城叫做三娘子城。她的遗骨至今还存放在美岱召的“太后庙”里,在这座城堡式的寺院里,现在还珍藏着她的腰刀、盔甲、头饰、靴帽等文物。至于公爷府,则一直是阿拉坦汗的后代居住的地方。  

网友(3):

呼和浩特,蒙古语青色的城市,简称"青城".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总人口197.7万人,居住着蒙古(约占11%)、汉、回、满、鄂伦春、鄂温克等10多个民族。呼和浩特是一座有400多年建城历史,具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城郊有不少风光秀丽的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到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其蒙语名为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去世,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戈达30年之久。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的准噶尔部,扩大重建了归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又在距旧城2.5公里处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

网友(4):

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这个名字是1954年才确定下来的,那么呼和浩特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1954年4月23号内蒙古日报头版登出了这样的一条消息,“归遂从25号起改称呼和浩特”,这条消息让一个刚工作不久,后来任呼和浩特市地名办主任的孙秀川印象深刻,因为正是从这一条消息刊发以后,他就开始研究呼和浩特名字的由来。
孙秀川说,要想说清呼和浩特名字的由来,还得从400多年前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建呼和浩特说起。这座城市虽然还没法和中原的城市相比,可是4年的时间就能有这样的规模,高挑的建楼、恢宏的城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因此建成后明朝的万历皇帝赐名归化城。
原呼和浩特市地名办主任 孙秀川:“归化城那个“归”字不念“gui”念“kui”,社会上叫归(kui)化城,它的含义就是归顺明朝,接受明朝的教化,这就是对少数民族含有民族歧视的意思。”
孙秀川介绍说,到了清朝由于要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以前的归化城已经不能够满足政治军事需要,于是清政府在乾隆二年开始在规划城旁边修建新城,乾隆4年修建完成,乾隆皇帝把他命名为绥远城。因为有了一座新建的城池,所以以前的归化城被人们称作旧城,而绥远城被人们称作新城,绥远城墙长为1960丈,换算过来城市周长应该近6.5公里。到了北洋政府统治期间人们就把这两座城合称为归绥,这个名字也一直使用到1954年。
对于这样一个带有民族歧视性的称呼,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很多人提出要修改,但是当时有好多种说法,到底该选哪个当名。就在人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一份史料这时被发现了,这就是由阿拉坦汗的义子达云卡写于17世纪初的《阿拉坦汗传》,在这本书中,明朝时修建的归化城有准确的蒙古语写法和称谓,根据这份史料,呼和浩特这个名字被人称塞外文豪并且时任归绥市副市长的荣祥首先提了出来,向各界人民广泛征求意见后,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1954年4月25号,归绥市正式更名为呼和浩特,意思为蓝色的城市,如今呼和浩特土地总面积达到1.7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达到了258万,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北方沿边开放城市,是我国陆上、空中通往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的重要桥梁,并与之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