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尸体是怎么防腐的?

2024年11月23日 06:20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中国的尸体防腐术】
1972年,当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辛追夫人在度过了两千多个地下春秋后重现世人面前时,全世界都为中国古代精湛的尸体防腐技术感到敬畏。辛追夫人以其鲜活的面容和富于弹性的肌肤让世界领悟了湿尸防腐的精妙所在。
  古代贵族不但讲求棺椁的制造,要求采用具有芳香防虫功效的樟、松、柏、桐等材质,还对墓穴有一定的深度要求,这样做无非是延缓或避免尸体腐败的进程。古人认为“金玉生寒”,以金玉殓葬可使尸身不坏,《汉书·杨王孙传》中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的字样,于是才有玉衣、玉棺之说。
  金玉防腐之功效如何?楚王殓于玉棺,却霉烂得只余一堆枯骨;刘胜夫妇玉衣护体,也只残存几枚朽齿;明神宗万历皇帝更是体肤无存。墓葬中尸体的腐败,细菌的分解是主要原因。而细菌又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抑制需氧菌的活动除了要实现杀菌消毒外,必须密封尸体,防止空气进入。在这方面,中国人在西汉时期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死者在入殓前,先要用香汤沐浴尸体,再用酒擦洗。周王室主管祭祀的官员小宗伯下就有郁人和裸人两种差役,前者用郁金香草煮汤和用黑黍酿酒,后者则用香汤和黍酒沐浴尸体。这样不仅使尸体变得“香美”,还有一定的消毒作用。酒的喷洒则更有利于封棺后加速棺内氧耗,建立缺氧条件。用洁净的内外衣和衾者(单被)紧紧捆束尸体,也有助于隔离空气,对尸体的早期腐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汉代所用棺具质量很高,棺壁及顶、底板均系整材,套棺内外髹漆,内棺盖口还用胶漆封固,赋予棺椁良好的密闭性。此外,中国古代还有用汞、砷防腐的习俗。经化学鉴定,马王堆女尸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为汞处理,二为浸泡。棺液(外部水汽渗入形成)沉淀物中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对尸体细胞起到了固定作用,成为古尸不腐的一个关键因素。
  封建贵族是极为重视深埋的,视厚厚的土层为最好的庇护,他们的墓穴相当深大,并且要求不泄气息。墓室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有效的同外面的空气隔离,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保持恒温。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封闭后的墓室在漫长的两千多年里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入葬之初,墓室内的环境是允许腐败菌生长繁殖的,但墓室中的氧气很快被随葬品中大量的禽、鱼、肉、蛋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又因为内棺和墓室都是密闭的,因此在椁室中形成了缺氧环境,使需氧菌得到了抑制。此时对腐败过程起作用的就只有厌氧菌了,但它们同样无法大行其事,因为尸体的蛋白质、脂肪及随葬的丝织品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使棺内环境逐渐向酸性转化,导致厌氧菌的无法适应并最终死亡,这样尸体的腐败过程终于停止了。

网友(2):

【埃及的尸体防腐术】——木乃伊的制作
在公元前十世纪木乃伊制作技术最为成熟的时候,一流的防腐师大致按以下步聚制做木乃伊:
首先用燧石刀在尸体腹部左侧开个十厘米长的切口,把心脏以外所有其他内脏取出,逐一用酒和含有没药、桂皮的香料加以清洗,然后放入礼葬瓶中,礼葬瓶多用雪花石膏石雕成,盖子刻成豺头的放胃,狒狒头的瓶子放肺,猎鹰头的放肠,人头形的放肝脏,这种造型的瓶子在今天的纪念品市场上还很多见。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心脏是感情的根源,所以留在原处不动。防腐师还用香柏油冲洗尸体腹腔,把余下的柔软组织分解。接着取脑,他用一种带钩的工具从死者鼻孔穿入头颅,钩出里面的脑髓,然后灌入香柏油和香料,冲出脑壳中的残余组织。最后由鼻孔将树脂灌入颅腔以防头颅受到意外挤压时变形。
彻底清洗尸体后,防腐师把所有器官和尸身埋进泡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剂,相当于今天的洗涤碱和发酵粉的成分)粉末堆中,抽乾水分。尸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碱粉里约一个月,拿出来后把每一部份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涤。防腐师必须从开始时就把尸体从躯干到每个手指的各个部分小心包好,以免指甲之类的细小部分损坏或脱落失去。
然后防腐师把干透的内脏逐一以麻布包好,放回腹腔,用锯屑、麻布、焦油或泥填料填好,缝合切口。
因为头发难免损坏,所以还要补一些假发;在眼眶里装入假眼,进行全身整容,使死者恢复生气。这项工作最费工夫。
防腐师进行整形时在尸身各处小心地割开很多小口,从皮肤里填入麻布填料。尸体面部和颈部当然也要整得像生前一样,嘴里塞入麻布使双颊饱满。最后防腐师还要用赭石染料替死者面部及全身染色(男死者染红色,女死者黄色)。染色完毕后,尸体即可包裹。尸体被用抹过松香的亚麻布紧密包裹,考古学家曾解开裹布,发现长度加起来超过两公里。在木乃伊的上面和绷带里,一般都要放上护身符和蜣螂雕像(或叫圣甲虫像)。特别要在胸前都放一个蜣螂像,上刻有祈祷语,乞求死者在阴间受到公平的审判。
防腐师包好尸体,做成一具木乃伊,前后约共需70天时间。

网友(3):

这个...太深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