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56.6亿元,居副省级市第四位(仅次于广州、深圳、武汉),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0.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61.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24.7亿元,增长8.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0019元,增长8.0%。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7:45.3:51.0。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0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774.9亿元,增长16.4%。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340.0亿元,增长15.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9.1万人。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16.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烟酒类下降1.4%,衣着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0.9%。
2014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5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出口总额338.2亿美元,增长6.1%;进口总额220.3亿美元,增长17.8%。一般贸易出口额105.3亿美元,下降3.4%;机电产品出口额247.3亿美元,增长7.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96.2亿美元,增长10.6%。对欧盟出口额61.5亿美元,增长12.5%;对美国出口额81.5亿美元,增长8.6%;对日本出口额13.7亿美元,增长21.7%;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额47.5亿美元,增长30.4%。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26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5个。外商投资实际到位87.6亿美元,增长0.1%。
折叠第一产业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自秦代以来,成都便成为了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直至近代之前,是发达的农业造就了成都经济的繁荣。成都下辖的温江与郫县由于土地十分肥沃,又处于都江堰的直接下游,是粮仓中的粮仓,有“金温江、银郫县”之称。
成都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蔬菜水果和中药材基地之一,龙泉驿区和金堂县都是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温江区和锦江区三圣乡等地的花卉种植也渐成规模。2005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使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下降,2006年成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7.0%。2009年,成都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78.9万吨,增长1.6%;油菜籽产量达23.4万吨,增长12.4%。
2014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种植业331.4亿元,增长5.2%;牧业237.1亿元,增长1.2%。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0.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9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8.3万公顷,减少1.5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37.1万吨,比上年下降2.5%;油料总产量27.3万吨,增长1.9%;肉类总产量69.2万吨,增长0.8%。
年末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有182个,比上年末增加3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面为82.0%。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63个。年末,已认证各类安全优质农产品1175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52个。
全年农村用电量31.7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66.0万千瓦,增长6.9%;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1182台,小型拖拉机26097台。
折叠第二产业
1950年代初,成都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在城市东郊陆续兴建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也是成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在成都兴建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彻底改变了成都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奠定了成都工业经济的基础。
成都工业以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食品及烟草为主,而且大力发展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及汽车产业。成都民营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成都共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2009年,成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
自2010年以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已逐渐成为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中心之一。摩托罗拉、爱立信、思科、诺基亚、阿尔卡特、西门子、SAP、甲骨文、联想、盛大、腾讯、华为、中兴等国内外知名公司都在成都设有研发中心。英特尔、中芯国际等公司也已在成都投资设厂。
2014年成都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8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7.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4.4%。规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8.5%。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机械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食品饮料及烟草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轻工行业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石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2%,高居各产业之首。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9.5%,总资产贡献率15.5%。实现利润557.5亿元,下降6.3%;实现利税1198.9亿元,增长0.3%;企业亏损面14.1%。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873.4亿元,竣工产值1499.6亿元,施工面积2246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871.0万平方米。
折叠第三产业
成都自古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金融和商贸重镇,近年来成长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随着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成都也成为了外资银行进军中国中西部的首要城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华侨银行、东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大华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星展银行和恒生银行等16家外资银行已在成都设立分行,外资保险17家,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法国巴黎银行(BNP)(中国)有限公司在成都设有代表处。本地银行有成都银行和成都农商银行。
成都商业综合体数量居全国第一,在建购物中心面积居全球第二。截至2015年6月,在蓉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达到268家,其中境外500强企业达199家。市区的核心商圈有春熙路商圈、盐市口商圈和骡马市商圈,区域商圈有红牌楼商圈、双楠商圈、城南商圈、老会展中心商圈、西大街商圈、光华商圈和建设路商圈等。另外,成都还有宽窄巷子、琴台路、锦里、文殊坊等民俗文化风情街,科华北路、一品天下、锦华路万达广场、双楠路等饮食聚集区,以及送仙桥古玩市场、跳伞塔-磨子桥电子产品市场等专业性较强的商圈。
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从行业看,商品零售额3924.5亿元,增长12.6%;餐费收入544.4亿元,增长7.4%。从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4293.8亿元,增长10.9%;乡村实现零售额175.1亿元,增长47.3%。
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4%,化妆品类增长13.9%,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3.2%,通讯器材类增长7.3%,家具类增长20.5%,汽车类增长15.6%。年末,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47个,比上年增加5个;全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0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上10亿元的市场有30个。
是在直升后的。
直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