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成佛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传说我很好奇.要原创.不要复制答案.谢谢.
2024年11月14日 14:55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贵的神,被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认为他是创立道家思想和哲学的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经担任过当时宫廷图书馆管理员,非常博学。看到国家开始衰落,老子就辞去职务去了西方。他经过边界时,当地的一个官员请求他写点东西,于是他就写了关于道德的文章,赠给那位官员。这就是老子留下的名著《道德经》,也是后来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传说老子活了160-200岁。 后来有一种说法,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印度。根据道教的传说,他在那里变成了佛,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印度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只是道教为了获得对佛教的优势而编造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很多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纳西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英雄史诗。《老子化胡经》是一部道教的经典,也是汉民族的英雄史诗,其中记载了早期道士西渡流沙传播道教的史实,反映了汉民族发端源起之时的精神面貌。

《化胡经》为韵文,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便于在民间传播流行。经文原文还应配有乐谱,可以配乐吟唱。现在,《化胡经》仅剩下内容很少的部分残经,乐文也不在了。

“老子化胡为浮图”是《老子化胡经》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也是道教思想的基石。以道经所言,老子即是我,我即是老子,“老子为浮图”、“老子为释迦”意思即为“我为浮图”、“我为释迦”,这是与道教思想一脉相承的。“三张”早期提出了“我即是道”、“我即是老子”的思想,晚期又提出了“我即是如来”、“我即是释迦”的思想,为道教增添了新内容。

“老子化胡为释迦牟尼”表达了早期道士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做时代领袖的坚定信念,对中国道教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骨舍利多枚,这些舍利明显不是来源于同一个体,提示历史上释迦牟尼佛可能不止一位。这或许可与《老子化胡经》的说法相验证。

网友(2):

中国佛道之争的一次历史事件。简称化胡之争。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一度被视为黄老神仙术的一种;佛教也自附于黄帝、老子,以图与中国传统信仰相结合,得以传播。东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化胡成佛之说,以宣传佛道同源论或老子转生论。汉末三国时,化胡说广泛流行。但其时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定影响,因而在佛教理论著作《牟子理惑论》中开始出现了反对化胡说,甚至认为道不如佛。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都有较大发展。为了取得各自的社会优势,双方在化胡同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在与僧人帛远争论的过程中,为抬高道教,贬抑佛教,根据东汉以来种种老子化胡传说,造《老子化胡经》,谓老子西出阳关,经西域至天竺,化身为佛,教化胡人,因此产生佛教。南北朝之世,道教徒均据此与佛教互争短长。南朝宋泰始三年(467)道士顾欢作《夷夏论》,认为佛教是夷狄之教传入中夏,此说影响极大。为此,僧绍作《正二教论》、谢镇作《与顾道道士析夷夏论》、朱昭作《难顾道士夷夏论》、慧通作《驳顾道士夷夏论》等,展开了所谓“夷夏之争”。影响所及,上至朝臣奏疏,下至世俗论著,皆时有论争。北魏孝明帝时,昙无最还曾与道士姜斌在殿庭中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最后姜斌被崇信佛法的孝明帝发配马邑。
  隋唐时,化胡之争仍在进行。隋开皇三年(583),沙门彦琮撰《辩教论》1卷,共25条,斥老子化胡说,唐显庆五年(660),沙门静泰、道士李荣等奉诏集洛宫,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武则天天册万岁二年(696),福光寺沙门慧澄,请依前朝毁《老子化胡经》,敕秋官侍郎刘如睿等八学士议决,但皆言汉、隋诸书有化胡之说,不当除削。禁毁未成。唐神龙元年(705),诏僧道集内殿定《老子化胡经》真伪,沙门明法抗争,九月,下诏禁毁,违者科罪。洛京大恒观主恒道彦等上表争辩,敕曰:“道、德二篇,空、有二谛,莫不敷畅玄门,阐扬妙理,何假化胡之为,方盛老君之宗?”不许所请。但其后仍有流传。
  元代佛道争论迭起,化胡之说成为争论重点。宪宗、世祖二朝,僧道多次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诏令除《道德经》外,蓁道书尽行烧毁,《老子化胡经》首在焚毁之列。佛道老子化胡之争告一段落。

网友(3):

出自《老子化胡经》意思是说道比佛更高一筹!

网友(4):

剃了胡子 当和尚,

网友(5):

哦 看了1楼的解释 很详细嘛 那我就不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