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儒家经学由儒家经典和对经典的诠释构成,不仅是儒学的灵魂,而且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学以其特有的稳定性、因袭性、包容性,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经学传统。它为历代封建王朝进行有效统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延续了刘向《七略》中的分类,区分了《六艺略》与《诸子略》,而儒家是被归于诸子之内,因而在传统学术中经学与儒学是有所区分的。虽然,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似乎所尊的主要是《六经》,而并非是儒家学说和传统。随后,设立五经博士,确立《五经正义》和以《四书》为科举考试的教本,这一切都不妨看做是儒学进入政治,成为了经学传统。
区分经学和儒学,最重要的在于,孔子已经看出经学所确立的政治社会,总是会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因此必须通过仁学来重新楷定礼乐制度。所以,才会建立儒家学术传统,作为政治批评性的学问,才能保证礼失求诸野。
儒学的通过所代表的仁学或者良知,重新楷定礼乐秩序,则仍然是儒学士大夫的使命所在。传统的经学社会已经瓦解,但并不代表儒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今天我们重新反思儒学,是因为今天社会依旧如曾经的礼崩乐坏一样,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依旧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命题。所以,今天经学虽死,儒学却依旧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