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的辩论题目与技巧

2024年11月19日 18:42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辩题是正:治愚比治贫更重要;反:治贫比治愚更重要。我们执反,从反想立论其实这样一个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关系的辩题再老套不过了,但是却在逻辑上说不很通。难道直接用基础决定上层?或是谁更严重更紧迫?显然不能这么说,即使是这个意思也得合理地包装。最后敲定,决定从治贫和治愚两个行为过程的属性去谈。框架基本是这样,治贫和治愚都是使人们脱离较低阶段的过程,它们不等同于追求大富大贵或者大智大慧。这样就限制精神层面的范围,脱愚之后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就不在治愚范围之内。然后就是3个层次,先决性:当人贫穷到无法生存时,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温饱,治贫解决生存问题,而现实之中全世界85.4亿人没有解决温饱的现实,凸显了治贫先决的重要性;基础性:一国一地的发展最离不开的是基础设施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跟进,治贫为所有一切提供物质基础,并且基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治愚工作开展的广度与深度;根源性:愚昧是认识的较低层次,认识本身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受物质环境的制约。因而从本源上看,正是由于物质层面的匮乏而产生精神上的愚昧,贫是愚的根源。并且治贫的这三点不能孤立的看,因为单单的看任何一点,都不能直接推出更重要。 正:企业用人以德为先;反:企业用人以才为先。我们再次执反。 这场比赛的立论。首先是对先字的概念界定上,无论是辞海,辞源还是后来图书馆里找的说文解字,对先字的解释都仅仅是时间序列上的前后。这让我们有点意外,因为拿到题目的第一感觉,先字反映的是谁更重要更关键(当时还没啥价值上先后的概念)。也正是因为这一直观感受,开始都在挖破脑袋想德和才孰更重要的标准。可是翻来覆去无非是纠缠于企业现实利益的实现更需要才,而德是才发挥作用的价值导向云云…很长的时间后,我们认识到论证谁更重要实在太困难,即便勉强给出标准也不严密。在刑法学理论里有一个出罪入罪的理论。想到了这个开始有了一条思路,就是在价值上才和德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分高下,平起平坐。而之所以企业用人以才为先,更多的是考虑现实操作层面。不是因为谁重要谁就先,而是要看以何者为先,更能直接,有效更无伤痛地达到企业用人的最终目标----德才兼备的人。这样一来,在价值层面,就和对方完全扯平,要知道论证同等重要可比论证一者更重要轻松的多。有了这条思路,立论的构建就水到渠成了。从公平和效率两个层面论证以才先的现实优越性。主要谈对才的考量有更稳定的标准,更容易把握,用作量化考核的标准更能形成有序的竞争,所以将才作为进入企业的第一道门槛,更科学,更可取。德才兼备的人,现实之中根本不多,对方的理想是幻想。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也设防了----企业需要的并不一定是优德优才的人,有德有才就可以了。之后对方还是不愿放弃这一点,继续纠缠,无奈之下,我方问到:“如果有德有才真的这么难,现场200多位观众您说他们是缺才呢,还是缺德呢?”总得来说,由于立论不在一个层面,双方自由辩的正面交锋并不是十分明显。因而也就略显不够激烈。其实在这种情况下,立意高的一方还是可以选择战场集中交锋的,比如对方提出:“重视德,德为先,更能兼顾长远利益。”就可以很自然的谈到企业近期长远利益的关系,然后再拉回。这样会比单一的回答绕开方式更能让观众认同你的立论。这是以后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观众的心理还是更喜欢看对咬,看交锋的。 正:人格尊严比生存压力更重要;反:生存压力人格尊严更重要。执正。又是一个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话题,前面说过了,这类辩题物质一方都优势不小,因为不管精神有多高高在上,物质都能把你拽下来和你谈谈现实。生存压力更是直接和人的生命权联系起来,优势更大。 当时比较更重要是从三个角度展开的:1、价值角度,生存压力与人格尊严满足的分别是人生存的诉求和受尊重的诉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出发,生存诉求为受尊重诉求服务,受尊重诉求高于生存诉求。2、人格尊严位阶更高,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生存压力是物质气质,人格尊严是精神气质。人称为人更多是因为精神价值。3、人有利他性,这种人格尊严可以流传千古,不会随着肉体消亡而消亡。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例子很好,反方如果想的到这个就不错了,指出许多伟人选择活下去是为了能够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正:人生道路应该乘胜追击,反:人生道路应该见好就收。拿到题目的第一感觉是,这个题目和知足(不知足)常乐实在是太相似了。这我们从正方想。 其实,不管是知足还是不知足都能带来快乐,这点是不用讨论的。关键就在这个“常”字,而反方不知足最大的优势其实就在“常”字,因为“常”表示的是经常,常常,体现地恰是一种高度的频率,如果没有不知足这根项链,又如何保证一个个知足的小珠子不会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是呈现出金融所说的“常”态呢。所以,说穿了,解读辩题的核心观点是“点串线”,而这样的立论反方如能直接反抓“线串点”根本就不会在立论上处于劣势。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开始慢慢有了立论的雏形,这里的乘胜追击不是具体事件中的选择,而要上升到整个人生来谈。初步有了立论的思路:这个辩题不是讨论具体事件的选择,而是讨论整个人生的宏观问题。具体的事件之中既需要承胜追击,也需要见好就收,但上升到整个人生的态度时,只能是乘胜追击。还有“人生不一定要直线前进,可以曲折前进嘛”。至此,立论框架基本成型。讨论的前提依旧是讨论整个人生的宏观态度,具体事件上2者皆必须。分论点: 1、乘胜追击才能真正反映人生道路的正确轨迹。乘胜追击或成功或失败,即便失败,阅历和经验也在积累,也是一种成功。而人生成长的轨迹本来就是曲折向来,无疑乘胜追击更符合。2、乘胜追击更能利用人生道路上的机会,扩大人生成就。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规避风险,而在于精诚不竭,百折不回,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比赛中如所预料一般,反方见好就收主要的几点理由就是,减少风险、需要调整期,而乘胜追击具有即时性。这些攻击点,我们也都做了布防并给予了回答。“股市有风险但是见好就收货币贬值怎么办,高考有风险是不是就不要教育不上大学等等”的临场反驳,还是很到位的。 下面这个辩题解的精彩辩题,正:沉默是金;反:沉默非金。开始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点懵,因为以前很少打这种属性类的辩题。这个辩题,源自卡莱尔的一句“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拿到这个题目,第一感觉是沉默是金,并不是让我们时时刻刻不说话,而是让我们少说话多做事,多实干。想到这一层,就开始想什么是“金”,其实放在这个语境里,我们会习惯性地把“金”界定在完善、完美的层次上,以显出金子的珍贵。但是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没有比金子更珍贵的了么?钻石呢?很久,思路都卡在这里跳不出,但隐隐觉得到这个层次去论证,对自己相当不利。后来受到了一点启示,意识到对于“金”的解释挖掘不够。这道辩题如果能把沉默和金内在属性的一至性分析出来,就很容易让人接受了。其实金之所以区别于地上的石头无非在于两点,1.金子和石头一样具有价值,满足某种需求。2.金子不像石头一般遍地都是,它稀有、缺少,不可多得。联系到沉默。语言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交流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非语言中沉默是典型。也就是说,沉默和言语同作为表达人思想的方式首先是有价值的。其次,人们在生活着习惯去倾诉去用言语表达,我们这个世界不缺少语言,诉说。但是当人们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却选择用沉默去表达的时候才真正显得难能可贵、不可多得。一句话来表达,沉默是金是因为沉默有着金最本质的两种属性,有价值和难能可贵。大家本来想通过论证在对手提的每一个具体环境下沉默都更好,因而是金,而这样无疑为自己增加了太多不必要的论证成本。而队员们也感觉到这样比较困难,只是还没能跳出这个局限。沟通之后,大家基本认可了从内在属性上寻求一致的思路。这样的话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要沉默,因为金子本就有其发挥价值的合适领域,造房子肯定用水泥不会用金砖。立论确定之后,自由辩的思路比以前清晰。那就是这道辩题讨论的核心应该是,在既能用言语表达思想又能用沉默表达思想的时候,采取哪一种方式更加难能可贵,不可多得。这是我们的培训资料 希望可以帮到你

网友(2):

现在环境污染情况,从最细微说起,比如小动物少了,河污染了,然后表达自己极力反对,应提昌新做法,祥细说下

网友(3):

现在社会现象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