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主要还包括按经营成果分配;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不同,按劳分配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质上反映出劳动、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都按贡献参与了收益分配。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反映了劳动要素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受重视的部分。
扩展资料: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分配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实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
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
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
3、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是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二、理论依据:
我们这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而言,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就是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和市场经济的内在客观要求这两方面决定的。
1、生产要素所有权决定了该要素所有者的收益权。
无论在任何社会,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都是有限的,然而它们又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创造物质财富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于是就产生了对这些生产要素所有的必要性,从而出现了相应的生产要素所有权。生产要素的这种所有权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的特点,它决定了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让渡不可能是无偿的、不计报酬的。否则它就会破坏这种排他性和独占性,否定我们当今存在的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也就破坏了社会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其中的生产条件本身也就是各要素的所有制关系。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这种所有制关系就硬化为特定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这其中,所有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其它四项权利:一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可以凭借所有权直接行使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并获取相应的收益。
另一方面,他也可以把生产资料的这种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委托或转让给他人,直接就凭借所有权来获取相应的收益。总之,所有权和收益权永远都是不可分离的,所有权是收益权的基础和前提,收益权是所有权的目的和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不参与收益分配的所有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我们说,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必须、也是必要的实现形式。
任何社会财富都是人们投入的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分别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因此要实现生产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刺激这些要素的所有者能积极、自愿地将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而这就需要承认他们的所有权,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收益回报。
否则,是没有人会自觉自愿地无偿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那么生产活动也就无法正常、高效地运转。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约束因素就是资金、技术、企业家要素供给不足。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而是因为过去那种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起不到积极的动员、刺激作用,导致了本就有限的人才、技术大量外流,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要素的不足。
因此,只有承认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并根据它们的贡献给予其所有者相应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可以适当偏高的报酬,才能提高他们的投资积极性。这不仅能使自身大量闲置的要素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防止稀缺要素的流失,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国外一些甚至更多先进生产要素的进入,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加速发展。
2、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客观要求。
实行市场经济,就是要以市场为基础,通过竞争性的价格机制,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社会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而言,就是要求它们必须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从而通过它们的价格波动来实现自身的有效配置。当某地某种生产要素供不应求时,该要素的价格就会上涨,其所有者获得的报酬就高。利益的驱使会导致这种要素大量流向该地,直至供过于求,引起该要素价格下降,最后达到各地价格大致相同,从而要素的流动减少甚至停止。
只有在这种不断流动的过程中,生产要素才能按照市场要求实观有效配置。由于要素价格就是给予其所有者的报酬,因此要素价格的实现过程也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可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本身就包含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必然性”
按生产要素分配,一切进入市场的生产要素都有价格。这就意味着,对于它们的使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是“公有公用”,无偿使用,而是有偿的。这就在无形中促使了生产经营者在对这些生产要素进行使用时,精打细算,节约使用;同时努力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寻求它们的最佳组合,以求以最低的生产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也有效的避免了过去那种不受约束,随意浪费资源、不合理使用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现象,有利于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有利于实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生产要素的有偿性使用,特别是越稀缺的生产要素,其有偿性(报酬)越高。这也促使着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努力提高其要素的质量,并随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将其投入到最有效的地方,以求最大限度的实现他的报酬。这就更加促使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楼主您好,你已经说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里面就包括了其他的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主要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它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获得的价值或价格。
3.资产收益。主要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如红利、股息、利息和分享收益。
4.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包括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入股、信息咨询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5.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主要指我国私营企业主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的企业中的企业主按资本获得的利润收入。
此外,还存在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租赁者通过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国家和社会公平原则进行福利性分配而得到的一些收入,以及分享风险收入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上述的一些分配已经超过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范围,所分得的收入包含了用于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等内容。因而,这实际上已不仅仅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而是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即劳动、资金、技术、管理
按生产要素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