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爱好者玩什么

2024年11月23日 00:43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业余电台活动包括了广泛的内容,如以提高操作技能为主的通信实践,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的各种研究试验,以自力更生研制设备、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的各种工程制作,各国爱好者之间人员、信件频繁往来的友好交往,等等。

而这些活动所需要的基础,如电子、物理、通信、计算机技术;外语、地理知识乃至爱好者个人的品德素养,又促使爱好者投身于更多的学习和提高。业余电台活动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以下这些:

多种多样的通信操作实践
业余电台通信是世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在无数次相互联络中,人们使用各种方式进行无线电通信的操作实践,并称为“ON AIR”。常风的通信方式有:

(1)语言通信。
根据语音信号对载频调制的不同方式,可分为调频话、调幅话和单边带话等。前两种发射效率较低、占用频带宽,一般限于在超短波、小功率下运用。在短波(HF)段一般都采用占用频带较窄的单边带话,简称SSB方式(Single Side Band)。在通信中,双方直接利用语言,主要是英语明语以及“通信用Q简语”和缩语交谈。由于这种方式的操作比较容易,所以虽然所需设备比较复杂,但仍深受广大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的青睐。

(2)等幅电报通信,简称CW方式(Continuous wave)。
这种通信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通过电键控制发信机产生短信号“.”(点)和长信号“——”(划),并利用其不组合表示不同的字符,从而组成单词和句子。CW方式所需设备最为简单、占用频带很窄而发射效率较高,在同等条件下通信距离更远。而且,CW语言是一种真正的世界语,学习CW技术基本不胺爱好者在有文化程度影响,所以虽然其技术“古老”,但在业余通信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资深爱好者的熟练技巧也往往在CW中得以淋漓的发挥。

网友(2):

作为在业余无线电界耕耘10年的菜鸟,曾经横跨多个不同领域,现在主要精力集中在电台设备DIY和专修中高端短波设备和仪器,以及组织本地协会参加各种国际短波通信比赛。

有很多新加入的朋友都是从玩对讲机开始,包括我也一样,从拿到执照,与附近朋友通信,再到车上装电台,通过中继呼叫……似乎大部分人在无线电爱好的追求上就止步于此。最终变成家里摆着对讲机,但打开机器似乎不知跟谁说话的尴尬境地,爱好者之间活动可能只剩吃喝腐败之类。有一些稍有追求的,考了升级执照,入手短波电台,开始电波全球之旅,结果遇到了讲英文的老外,立即咋舌,果断溜回聊天口水频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相信其实一大部分选择入行的爱好者是聪明的。每个人都有能在自己当前状态下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扩展自己可以涉猎的范围。其实很多时候,进步就是一个槛,买过这个槛,打破自己的界限,你会获得更多成功。

举个栗子。当年在短波频率上第一次和老外通信,是一个日本电台,双方英语都很烂,大概聊了几句自己情况就草草结束了,非常紧张。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善自己通联技巧,要说什么,无线电通信常用英语内容有哪些之类的(当然顺便也是要提升一下自己英语听力和口语)。后来又找了几个老外电台来练手,慢慢的终于有点感觉了。之后就从寻找别人联络,到自己主动呼叫等别人联络。曾经在20米波段上被欧洲DX爱好者包围,一小时联络近100个电台。

另一个栗子。当年独自一人参加CQWPX比赛,15米低功率有辅助。比赛是既轻松又艰辛的过程。这个比赛是2天48小时(单人36小时非连续制)。第一天还好,很舒服的过,第二天中午开始发现大部分电台都是联络过(再次联络不算分)的,需要自己非常仔细去寻找那些没有联络过的电台。这是一个非常痛苦和耗费精力的事。就像爬山,前半程体力充足,山路平缓,后半程精力耗尽却又山路崎岖陡峭。但是,比赛这一段是分数提高最快的时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坚持。在结束最后一个联络时候,我长舒一口气,感觉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也没想过等待我的是亚洲第2,世界第11的成绩。

诚然无线电是一项爱好,或者上面朋友说的不是主业,如果只凭兴趣来参与,也许我到现在也只是个拿着对讲机在中继频道上聊聊天的普通腿子。走过这么多年,体验过很多兴奋难忘的快乐,也遇到过无数艰辛和困难。也许全因自己的追求,或者按照BA6QH阮老师的说法,就是“爱”,让自己能永无止境的学习,在无数个即将放弃的时候,调整状态,发现新技巧,继续努力,翻过另一座高山。我相信其他爱好也是一样的。

实在点说,无线电基本可分为设备技术派,比赛DX派,聊天派等几种大类玩法。第一类需要一定电子技术功底,当然也有非电子功底类爱好者有师或无师自通,DIY焊接套件,自制和改进天馈系统,维修电台设备等,能成功就行;第二种有无数各行各业不同功底的人参与,包括语音,莫尔斯码(CW),数据通信,EME之类等多种方式,如何参与和提升技巧网上也有非常详尽的中英文教程和讨论。DX比赛和本地通联的主要区别是你很难预料下一次联络对象会是哪里的谁,属于猎奇操作。当然这可能需要不太一般的设备和天线,对场地,操作技巧也有一定要求;聊天派参与人数最多,现在通过电台,中继和网络相互连接,对讲机的联络已经可以不限于本地。我可能不太感冒没有目的长时间闲聊,很难加入这个派系。每个派系都有非常多细分的分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支,深度挖掘,收获快乐。

网友(3):

无线电是指在所有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电磁波,是其中的一个有限频带,上限频率在3THz(太赫兹),下限频率较不统一, 在各种射频规范书, 常见的有3KHz~3THz(ITU-国际电信联盟规定),9KHz~3THz,10KHz~3THz[1]。

中文名
无线电
外文名
Radio
类别
电磁波
应用
电子通讯
学科
物理
快速
导航
原理简介

应用

各波段的应用

展望
发展历程
电磁波的发现
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的理论,并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可惜他英年早逝,只活了48岁,未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推测的正确性[2] 。
1887年,年仅29岁的德国人赫兹首先发现并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的重大发现,不但为无线电通信创造了条件,而且确定电磁波和光波一样,具有反射、折射和偏振等性质,验证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一种电磁波的理论推测[2] 。
赫兹发现,电磁波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过墙壁,不过遇到大而薄的金属片便被阻挡住了。他还测定了电磁波的波长,并计算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发现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和光一样快。现在我们常说的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都是电磁波[2] 。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物理学和数学的一些概念,如“赫兹波”、 “赫兹”、“矢量”、 “赫兹函数”等,并采用“赫兹”(Hz)作为频率的单位[2] 。
无线电的发明
3万次播放01:49
纪录片赫兹认为电磁波无用,马可尼却由此发明了无线电通信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 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1874-1937)成功进行了以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实验,次年即前往英国申请专利。他于1897年成立“无线电报及电信有限公司”( WirelessTelegraph&Signal Co.,Ltd.,1900年改名为Marconi's WirelessTelegraph Co.,Ltd.),1899年建立起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英法之间的无线电通信。1901年12月又在加拿大用风筝牵引天线,成功接收到了大西洋彼岸的无线电报,这一试验成功的消息轰动世界。自此,多个国家的军事要塞、海港船舰上开始配置无线电通讯设备,并在远洋航行的船舶与陆地保持联络,保障海上安全以及军事通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 。但有关无线电的发明者也存在争议,另一种说法认为尼古拉·特斯拉 (Nikola Tesla)是无线电的发明人。1893年夏,特斯拉在演讲时详细阐述了无线电发送和接受方面的六项基本要求。1897年,特斯拉提交了关于无线电的专利,专利的具体不是很清楚,哪些用于无线输电,哪些用于信号通信,一目了然。专利于1900年3月20日获得批准,编号为645576号,早于马可尼的四电路调谐装置。由于与特斯拉发明专利的类似性,1900年马可尼申请专利时遭到了拒绝。1901年,马可尼首次连接大西洋彼岸,该技术采用了17项专利。而后,特斯拉对马可尼发起诉讼,但特斯拉的撤诉使得发明人成为一个争议性问题。直到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承认马可尼发明权的关于无线电的发明人,认为特斯拉才是无线电专利的发明人。[4]
无线电技术的传播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一日(1897年5月2日)《时务报》第25册刊出译文《无线电报》,这是无线电报一词在中国的最早出现。自此,拉开了无线电报经由期刊传播的序幕。早期的无线电报技术传播主要以综合类期刊为主,多为介绍新鲜事物的文章,随后才出现了介绍原理的科技类论文,其中不乏最新的技术及发明的篇目。随着无线电报技术的发展,在期刊中传播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出现了诸多法令性的文章。

网友(4):

星,说的是业余通信卫星和其他带有业余无线电设备的航天器。

“追星族”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中把打交道的对象延伸到地球以外乃至无穷空间的一个群体。

他们通过业余卫星进行远程联络,与国际空间站或者航天机组的宇航员直接对话,把电波打到月球表面再反射到地球的另一点实现“地一月一地( EME)”通信,乃至自己设计、制造卫星;也有一部分追星族用自己的业余无线电技术追踪火星探测器信号、对遥远的宇宙进行射电天文观测。

业余无线电追星族对人类空间通信做出了不少贡献。

1957年苏联发射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只带有一部信标发射机,是美国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首先提出了在卫星上安装无线电转发器来延长地面通信距离的设想。

后来当商业界认为只有地球同步卫星才有价值的时候,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对低成本的低轨卫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现代低轨卫星的星座通信系统打好了基础。

在我国,首先与航天器实现天地联络的也是业余无线电的追星族。

1997年清华大学集体业余电台BY1QH组织清华附中学生参加美国宇航局和美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组织的SAREX活动,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宇航员进行了直接通话,不久北京、广州、山东、江苏等地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也通过自己的业余电台与航天飞机和前苏联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语音和数字通信。

业余无线电的多种玩法

1997年清华大学集体业余电台BY1QH组织清华附中学生参加SAREX活动。这是我国最早和宇航员进行的直接通话。

2007年南京市22中业余电台BY4RRR组织学生首次与国际空间站ISS宇航员通信成功。

继全世界发射一百多颗业余无线电卫星后,我国于2009年12月成功发射了希望一号业余卫星,星载通信部分的设计主要由业余无线电爱好者BA1DU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