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引导孩子宣泄不了情绪,其实这个问题就需要解决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堵住孩子情绪宣泄的出口。因为很多家长都是希望想让那些不好的情绪原理孩子,所以当孩子在当下的情绪没有得到释放,积累到一定程度总会找到一个途径进行释放。正因为如此,孩子在被家长要求“不好哭,不要叫”之后,同长会出现另一个极端的表现;第一个就是孩子会更加的大吵大闹。第二个就是孩子会表现的“认输”会十分的“内敛”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十分的自卑。
认可孩子的情绪释放,就算孩子一直在哭也不要过于担心。因为孩子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得到家人认可的。其实情绪的表达也是一种表现方式。而哭闹是最正常的表现方式了,不要拒绝孩子哭闹的表现,要合理的进行疏导,让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家里人的关怀和安慰。
给孩子适当发泄情绪的方式,也是有效引导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的表现。当孩子认识了自己的情绪之后,随着语言表达能力日益成熟,他们会更加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我曾经在游乐场见过一个4岁的女孩,她会对妈妈说:“妈妈,我很伤心,我需要一个拥抱。”当时我感到特别的惊讶,因为这么小的孩子竟然不仅能够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还能够想出一个解决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情商”的表现。
其实还可以通过一下的方式来让孩子适当的宣泄一下自己不良的情绪。比如画画、唱歌、简单的游戏等。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孩子的不良情绪会包括这些:愤怒、沮丧、羞愧、内疚、嫉妒、痛苦,等等。
有些孩子,由于从小没有经过这一块儿的一些训练,或者被教导地不会表达,所以没法将它们宣泄出来,最后这些情绪的攻击对象变成了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宣泄不良情绪呢?
我通常的做法是首先让他认识各个情绪是怎么样表达出来的,可以让他看一些情绪的卡片,做一些表情的模仿。这时候,多让几个会表达的孩子带领就够了。
其次,让孩子们相互讨论一下,他们是怎么处理不良情绪的。因为孩子最好的学习其实是模仿自己的同伴。
我收到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包括:
1、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像纸一样把它揉碎、捏碎、撕烂、烧掉。
2、用运动、听音乐、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当情绪过去之后,自然就好了。
这都是孩子自己总结出来的。
所以你看,其实孩子们天生就会宣泄他们的不良情绪,比如婴儿最开始不就会哭吗?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让他们能够安全表达出来的空间。
当空间足够安全时,我们只是让孩子的天性发挥出来,就做得挺好的了。
用活色生香的心理学自我疗愈——素心心理画(ID:suxin1920)给你更多。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2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2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后来,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霍桑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抑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
其实,把“霍桑效应"运用到家庭教育中也是非常合适的。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作为家长就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和意见,等等。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各种情绪也会随之而来,父母必须尽力帮助孩子有效调控情绪,引导孩子宣泄不良的情绪,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顺利地成熟长大。家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认真倾听孩子的不满心声
爱孩子,不但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更要考虑到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应该在一段时间内,与孩子推心置腹地进行一次谈话,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状况,倾听他诉说自己的苦闷和快乐,因为父母的认真倾听,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非常关心他,对他的事情非常在意。这样,他的不快乐有父母和他一起承担,即使暂时解决不了问题,也能缓解他的压力。
2采用民主方式处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请求,如果家长专横跋扈,忽视孩子的感受,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因此,家长最好可以采用民主的方式处理孩子的不合理请求,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人格,又给了他自信。
3用实际利弊得失来处理孩子的任性态度
当孩子表现任性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最好可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实际可能带来的结果告诉孩子,这样也许就会达到教育的目的。(来源《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女孩为何要富着养》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