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是清朝时最高规格的筵席。“满汉全席”究竟是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它不像“孔府宴席”那样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在清朝的典籍制度中,从来就没有对“满汉全席”作过具体的规定。《大清会典·光禄寺则例》中对朝廷的“国宴”分为“满席”和“汉席”,但就是没有所谓“满汉全席”这个名词,因为清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以满人为主,汉人也不少,为了体现“满汉一家”、和睦团结的气氛,各地官员和民间,都自发性地把满菜和汉菜结合在一起,即称之为“满汉全席”。
清朝的所谓“满汉全席”,其实种类繁多,北京有北京的“满汉全席”,山东有山东的“满汉全席”,广东有广东的“满汉全席”,湖南有湖南的“满汉全席”,总之各地都有自己的一套;而这些所谓“满汉全席”,实际上体现的是各地不同菜肴的特色。
倒是清朝所流传下来的一些民间食谱,多少对“满汉全席”有所记载。李斗《扬州画舫录》说,“满汉全席”一般分为3个阶段进行,即所谓“三撤席”:第一阶段喝软酒(黄酒),以果品点心为主;第二阶段喝硬酒(白干酒),此时各种主要的“大菜”陆续上席;第三阶段喝汤,以各种面点为主。袁子才《随园食单》中说,“今官场之菜,有满汉之称”,而“满菜多烤煮”。因此可见,满菜的特点是“烧烤”,没有烧烤,则不成为“满汉全席”。今广州最出名的“烧烤乳猪”,其实就是从“满汉全席”的“满菜”中发掘而来的。另外,“火锅”原本也是满菜中的著名菜肴。在各地的“满汉全席”中,一般都以“火锅”作为最后一道菜,借以显示一种热烈的气氛,说明宴会已经进入了高潮。如今我们的许多宴席,也常常喜欢用“火锅”作为最后一道“压桌菜”,这实在也是“满汉全席”的一种遗风。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政府倒台,“满汉全席”的名称也不用了,而一度改用“大汉筵席”。但不久以后,有人批评“大汉筵席”含有大汉族主义的味道,不利于民族团结,于是“大汉筵席”这个称呼也就昙花一现地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全国共用的筵席名称,而各地都按照自己的地方特色发展各地的地方菜肴,如四川的叫“川菜”,北京的叫“京菜”,山东的叫“鲁菜”,江苏的叫“苏菜”,安徽的叫“皖菜”,湖南的叫“湘菜”,广东的叫“粤菜”,福建的叫“闽菜”,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
A full Chinese cuisine
Eight main Chinese dish sty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