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传说或小故事,要短一点,急!!!

2024年11月19日 05:41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1、颐和园也会长个儿

乾隆时期的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和光绪年间重修的颐和园一对比发现,也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变矮了,也有增高的,德和园大戏台就是增高的一个。原先这里是一个四合院,是一层的戏台,它名字叫怡春堂。

但到慈禧统治时期,这里就成为她的专用戏楼,她嫌原先的一层戏台太小了,限制了观戏的效果,她一琢磨,干脆重修个大的,于是原本是一层的房子,就变成了三层的大戏楼。

不光德和园大戏台长个,围墙也要长个。不过,围墙不是真的在长个,而是有人给它增高了。为什么要加高?据说原因是这样的。

清末革命党人屡次派人刺杀清政府要员。老佛爷一看革命党人玩命与朝廷作对,自己去颐和园游玩也不安全,于是下令颐和园的墙要增高三尺。

所以现在您看颐和园的一些墙,它是两层,两截的,除了有的墙是因为后来塌了再重修的看不出来以外,其他光绪年间留下来的墙,还可以看到它增高的这一部分。

2、离奇的佛香阁

颐和园中最有名、最具传奇色彩的建筑,其实就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说起这座佛香阁的历史,那是有些年头了。

想当年乾隆爷修清漪园时,这佛香阁就是按照杭州六和塔样式设计建造的,不过塔身设计高度要比杭州六和塔要高出2层,也就是乾隆爷想把佛香阁建成九级浮屠塔,让人琢磨不透的是这塔修到八层时居然倒了。

与此同时,北海的琉璃塔工地,也发生火灾。两个地方同时出现事故,乾隆认为这是上天在警告自己,于是改变设计,变成了今天的三层。可要说佛香阁最离奇的事,那还得说80年代末那扑朔迷离的佛像与佛头的故事。

现在颐和园佛香阁里面有尊佛像,原先并不属于这里,而是鼓楼西边那边寺庙供奉的佛像。这个当时从城里运来的佛像并不完整,残缺了一块,在佛像的脑袋顶上少一个盖子,看上去感觉很是别扭。

正当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有人提出,颐和园的仓库中有尊佛头可以用来试试,这一试不要紧,正好放在佛像上,严丝合缝,看样子这两个东西原本就是一体的。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佛头怎么会在仓库里放着,这要追溯到70年代,那时有人在颐和园昆明湖中游泳时,捞起过半个铜佛头,后来就放在仓库里。

说来也惊怪,一个是从城中庙里找来的佛像,一个是昆明湖中捞起的佛头,为什么会合为一体的呢?这个谜团到今天也没能解开。

3、烧不着的宝云阁

颐和园内有一座特殊材质的建筑,名叫宝云阁。为什么说它材质特殊,因为其他建筑基本上都是砖木结构,只有它是由黄铜制成的,说白就是一座黄铜建筑。有人说,宝云阁没有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是得于它的材质结构。其实并完全这样。

据当时的一些资料显示,不仅宝云阁,整个万寿山西部的很多建筑都保存完好。如果是因为黄铜制成的建筑,那么其他的那些木质结构建筑呢?为什么在东部建筑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西部的一些建筑却保留了下来?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很多年,人们只能从风向上来作出合理的推断,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是十月份,风由西向东吹,当时放火时是以佛香阁为中心,所以万寿山东边的建筑烧毁较多,而西边的建筑烧毁较少。

4、颐和园“水牢”传说

站在万寿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会发现西堤以西的湖水当中有一座孤岛,这里常年封闭,无路可通。有人发现孤岛上有两道高大的城墙。相传,这里曾是专门关押不听话的宫女和太监秘密水牢。

据说当年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发现岛上有城墙和高台,认为有清军把守,就远远地向岛上发射了一通炮弹后,一看没什么动静,就撤走了。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了一片废墟,让一切的传说成为了悬案。那么颐和园中真的有传说中的水牢吗?

答案是没有的。因为过去这里曾是禁区,没有人去过,所以人们对这个建筑它究竟是干什么的产生了猜疑,以至于后来人们都说这里是一个水牢,宫女太监犯了错误就关在里面,以讹传讹就传开了。

其实,这座孤岛上的建筑叫做治镜阁,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的时候,曾躲过了一劫。到了光绪年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由于缺少木料,直接将治境阁拆除,将材料挪用到了其他地方。这个地方就荒废了。

5、中国最奇特的建筑

颐和园有一座奇特的建筑,现仅存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建筑名叫昙花阁。颐和园中有很多亭台楼阁,为什么单说它奇特呢?

我们看下它的造型,昙花阁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建造型,上下三层檐下都悬有雕饰极为精美的垂莲柱和挂落罩。屋顶似为蓝或绿琉璃瓦黄剪边,六角形攒尖顶。二层有平座栏杆。最为称奇的是置于星角之间的六角星形平面台基。

昙花阁原来是供佛的地方,后来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给烧毁了。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赏月、看雨景的楼阁,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这么地给他弄一个景福阁,寓意大福长寿,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网友(2):

鲜为人知的颐和园趣闻

祝寿祈福,翁山易名

万寿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时决定的。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个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石翁遗失了,但翁山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着。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

慈禧游湖,荷灯点缀

慈禧重修颐和园后,昆明湖备有大小龙舟数艘,专供慈禧游湖消夏。每次乘船至昆明湖时,她先到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烧香拜佛,以求龙王保佑她水上游玩平安。尤其是夜游昆明湖,根据季节的不同,在湖中放置大量的荷灯,并用荷灯组成不同的图案,长廊和沿湖岸一线的石栏杆上都要挂上各种花灯。千万盏灯笼上下辉映,人在湖中巡游,观赏园中夜景,长廊似飞龙展姿,湖面像龙宫放彩,确实十分有趣。1924年,颐和园辟为公园后,先后在昆明湖中增设了一些普通游船,供一般游人乘坐游览。

排云而出,寿协仁符

“排云”二字出自晋朝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诗句。排云殿比喻似在云雾缭绕中的仙山琼阁正排云而出,神仙即将降临。此殿是在大报恩延寿寺遗址上修建的。慈禧修颐和园时准备把排云殿作为她的寝宫,但是在落成时,据说慈禧得了一场病,她考虑到排云殿上边就是佛香阁,佛门净土,怕靠得太近触怒了佛祖,才把乐寿堂建成了常年居住的寝宫,而排云殿只是每年十月做寿时使用。十月初十,慈禧皇太后万寿庆辰,皇上要早起到排云殿行礼,慈禧身着礼服从乐寿堂上轿,经长廊到排云殿下轿步行到东暖阁休息。

风景如画的颐和园有很多名胜。十七孔桥旁边的铜牛尤其吸引着中外游客,无不为它的精美造型和栩栩如生的神态赞不绝口。

关于这头铜牛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哩!话还得从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

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

赶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哪!

网友(3):

颐和园有一座奇特的建筑,估计没人知道,因为那座奇特的建筑早就不存在了,留存世上只是一张黑白照片,它就是传说中的昙花阁。颐和园中有很多亭台楼阁。

昙花阁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建造型,上下三层檐下都悬有雕饰极为精美的垂莲柱和挂落罩。屋顶似为蓝或绿琉璃瓦黄剪边,六角形攒尖顶。二层有平座栏杆。最为称奇的是置于星角之间的六角星形平面台基。

事实上昙花阁就是今天景福阁所在的位置,昙花阁原来是供佛的地方,后来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给烧毁了。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赏月、看雨景的楼阁,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这么地给他弄一个景福阁,寓意大福长寿,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网友(4):

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 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 有一只神态生动、 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 它 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 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二:禹治水铸铁牛
“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 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 传说中的夏后氏 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奉舜命治 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 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传说三:乾隆皇帝铸铜牛
到了唐代, 经过长期沿袭, 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 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清代高宗皇 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 用大禹治水的传说, 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 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 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 夏禹治河,铁牛传颂, 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 元,俗儿鼋)。 (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 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 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铸造镀金铜牛, 放置在昆明湖岸边, 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 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 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 带便成水患之地, 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 殃及紫禁城受害, 在此设置铜牛, 观察湖水水位线 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网友(5):

万寿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时决定的。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个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石翁遗失了,但翁山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着。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
慈禧游湖,荷灯点缀
慈禧重修颐和园后,昆明湖备有大小龙舟数艘,专供慈禧游湖消夏。每次乘船至昆明湖时,她先到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烧香拜佛,以求龙王保佑她水上游玩平安。尤其是夜游昆明湖,根据季节的不同,在湖中放置大量的荷灯,并用荷灯组成不同的图案,长廊和沿湖岸一线的石栏杆上都要挂上各种花灯。千万盏灯笼上下辉映,人在湖中巡游,观赏园中夜景,长廊似飞龙展姿,湖面像龙宫放彩,确实十分有趣。1924年,颐和园辟为公园后,先后在昆明湖中增设了一些普通游船,供一般游人乘坐游览。
排云而出,寿协仁符
“排云”二字出自晋朝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诗句。排云殿比喻似在云雾缭绕中的仙山琼阁正排云而出,神仙即将降临。此殿是在大报恩延寿寺遗址上修建的。慈禧修颐和园时准备把排云殿作为她的寝宫,但是在落成时,据说慈禧得了一场病,她考虑到排云殿上边就是佛香阁,佛门净土,怕靠得太近触怒了佛祖,才把乐寿堂建成了常年居住的寝宫,而排云殿只是每年十月做寿时使用。十月初十,慈禧皇太后万寿庆辰,皇上要早起到排云殿行礼,慈禧身着礼服从乐寿堂上轿,经长廊到排云殿下轿步行到东暖阁休息。
风景如画的颐和园有很多名胜。十七孔桥旁边的铜牛尤其吸引着中外游客,无不为它的精美造型和栩栩如生的神态赞不绝口。
关于这头铜牛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哩!话还得从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
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
赶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