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初学太极拳者,都会遇到这么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譬如,学什么拳好?怎么找老师?能不能自学?太极拳对身体的好处到底有多大?是不是练了太极拳就百病不侵了?太极拳到底有多厉害?是否有传说的那么神?怎样使自己成为高手?等等等。。。。下面就给初学者提几个小小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学什么拳好?” 对于太极拳本身而言,各拳种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自己一说。建议: 初学者先不要盲目的马上着手学,先到处去看看,多观察、多留心,判断一下到 底哪个拳种较适 合自己。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性格特征来选择。其实选择什 么拳种并不重要,关键是要适合自己。
二。“是不是会的花样越多就证明本事越大?” 初学者一般看到的多数情况是:一些队伍花样繁多,拳、剑、刀、扇一应俱全,就觉得如果自己比别人学的少好象就是一件挺没面子的事。建议:“少而精”“勿贪多”。
三。“是不是我练了太极拳就能百病不侵了?” 太极拳对身体的调节是从内部循序渐进的进行的。它可以增强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并辅助性配合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代替药物。更不能指望用太极拳来作为“保护伞”。建议:“科学健身”。减少患病机率,增加机体免疫力。
四。“一时找不到老师,自学能行吗?” 这也是初学者最常遇到的问题,其因素有二: 1。周围确实没有练太极拳的; 2。尤其是年轻人,顾及面子,怕别人说“跟着老头老太太能混出什么来?”。但是自己还想学;还有的觉得“我悟性好,不信我自学不成”,更有甚者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一出门,别人一看,哇,多日不见,原来你还有这么一手啊?”顿时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再加上现在的书和光盘铺天盖地,确实给大家提供了不少方便。自学不是完全不可能,但同时出偏差的机率也会相应增加。自学最多只能练个外形,而内在的东西还是必须要有老师言传身教的。建议:短暂的自学也未尝不可,但最终还是要找个老师手把手的教。
五。“太极拳到底有多厉害?” 因为现在太极拳队伍当中以老年人居多,给人造成的误区就是“太极拳不就是老年人锻炼身体用的嘛?”其实不然,太极拳本身属于武术范畴,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太极拳为内家拳之首,其技击含义更胜一筹。建议:要想亲身体验太极拳的技击奥妙,就让自己“迷”到传统太极拳里,终身收益。
六。“我想快速成为太极拳高手” 古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一说,再快也要等三、五年,而且前提条件是:良师+独特的训练方法+训练时间+悟性+自身素质建议:“慢功出细活”。和平年代,高手也常发愁总用不上。
一、学架子(了解规律,熟练套路)
学架子阶段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先掌握简单的基本动作。这里的基 本动作包括定步的手上缠丝动作和熟练后配合步法的协调练习,通过这些基本动作的练习来初步 了解陈式太极拳对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的基本要求,明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二、正架子(掌握要求,体现特点)
第一个阶段一招一式将动作学完,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将动作熟练后,就可以进入正架子阶 段。 正架子阶段是按照陈式太极拳对各部位的要求、大体将整套架子进行纠正,使较明显的易 出现的共性毛病得到纠正。并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运动特点表现出来。
正架子阶段容易出现的 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弯腰蹶臀等。如何解决这些易出现的共性毛病呢?这就要从放松入手。放松的目的在于去掉僵劲,使动作协调。然后再增强腿部的支撑力。腿部的支撑力不够会导致很多毛病,如挑肩架肘,弯腰蹶臂气血上浮等,也是造成上身僵硬,不能放松的主要原因。
三、捏架子(调整姿势,准确到位)
捏架子即将整套拳的每一个定势按照陈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拿捏到位,使身体每一个 部位都符合要求,并且能按要求将动作做得准确无误。如虚领土完整顶劲、含胸塌腰、松肩沉 肘、屈膝松胯等要求,都要对照到位,恰当适中。 这个阶段要使每个定势做到姿势舒展大方, 身法中正无偏,重心及手法准确到位。
四、顺架子(顺随自然,突出风格)
顺架子是将整套拳架的捏架子每招每式标准定位的基础上,把每个定势按照“行云流水,连绵 不断”的要求贯串起来。
五、拆架子(用法明确,变化自如)
太极的分支很多,哪个是正宗的也没有定论。你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学吧
不如学咏春!~看到叶问里面,挺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