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的三候是指: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那么这小雪三候具体有什么含义呢?下面就让我给大家揭秘:
一候虹藏不见。
这里的“虹”就是平时我们见的雨后彩虹,这句话的意思是彩虹藏起来不见了,这一现象和物理有关系、
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所以在天气比较暖的时候空气中的水滴比较多,这个时候形成彩虹的几率就大。而到了小雪时节,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大都被冷凝,所以彩虹也就不会在这个时节出现了。所以虹藏不见的的意思就是彩虹藏了起来,在冬天看不到了。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这算是三候里最难理解的一个物候了,因为在古人的传统概念里,“天气”为阳气,“地气”为阴气,阳气是来自于人是温热的,而阴气来自于地府则是冷的。所以这句话从古人的角度就是热气上升了,冷气下降,也就是小雪时节天气变冷了。
现在人看这句话就不能从古人的角度理解了,要从气象学上理解,可以把“阴气”和“阳气”理解为气流,“阴气”就是靠近地面的下沉气流,“阳气”就是空中上升的气流。这一候描述的就是两股气流互不相干,各自反向运动。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在冬季冷空气入侵时,近地层空气温度会降得很低,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就可能出现上暖下冷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在逆温现象出现时,空气“头轻脚重”,处于稳定状态。近地面的冷空气继续下沉,空中相对较暖的空气持续上升,这便是“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的由来了。
三候闭塞成冬。
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天地万物随之进入休眠状态。百姓也闭门不出开始过冬,道路因为寒冷下雪开始闭塞。前半部分好理解,万物到冬天都停止生长,小动物也不怎么出来,而最后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古人们出行工具的落后和资源的匮乏。
古代的时候平民出行主要靠步行,有点钱的可以骑马,骑驴,再有钱点才有马车。再加上古时候没有沥青,水泥这种铺路的材料,所以地面盖雪以后不管是步行还是马走都很困难,所以大家没有必要的情况都不会远行,所以道路上就被雪覆盖像是闭塞了一样。
虽然远门出不了,为啥百姓近的地方也不去,反而闭门不出呢,这就是因为古代物资缺乏,没有咱们那么先进的取暖方式,有钱的门户可以用炭火取暖,但是没钱的则只能偶尔烧柴火,还不能天天烧,毕竟雪封路砍柴很危险。所以古代百姓只能关闭门窗来保暖度过寒冬。所以就出现了这一候“闭塞成冬”。
二、小雪三候的来历:
在古代的时候重视农业,但是又没有先进的技术就只能靠天吃饭,所以就出现了二十四节气,来让百姓进行农耕活动的时候更加便利。但是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相差半个月,应用到农业上已觉相隔时间太长,不够精密,所以有更细分的必要就出现了。在这个背景下在西汉时期出现一部著作《逸周书·时训》,文中就将每个节气分了三候,总共分了七十二候。
三、小雪时节习俗:
1、腌腊肉、腊肠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一到,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十分干燥,正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所以,不少商家开始买腊肠,有些家里会自己制作。
我小时候的时候每到小雪左右,妈妈就会买一块肥瘦相间的肉拿去做成腊肠,我还问过为什么不直接买腊肠,干嘛要自己买肉做,妈妈说是怕做好的里面掺杂了不好的肉,所以自己买肉看着做更放心一些。买回来的腊肠会挂在阳台通风的地方,挂到过年就可以吃了。只是现在家里人高血压要少盐少肥肉,所以每年就少了这么一道美食。
2、吃糍粑
在南方的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也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农民用来祭祀牛神。
3、吃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开始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瞭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小雪”是我国24节气之一,是冬季的6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的第二个。
首先直接回答这位朋友的问题。
小雪三候是指: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说明一下,二候中的“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也简称为“天腾地降”,意思一样,“天腾”就是指“天气升腾”。
“三候”就是用三种事物来表示这个节气的气候特点的,每一候是5天,三候一共是15天。
第一候是“虹藏不见”,意思是:小雪到来时节,由于进入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气温明显降低,降到了0度以下,北方的天气是以下雪为主,而不再下雨了,所以,预示着下雨的彩虹也就像藏起来一样,人们看不见它了。这里是说,小雪到来了,雨水就不见了。
第二候“天腾地降”,是指天气开始上升,而地气却是开始下降了。这就是说,天空中的阳气上升了,向上升腾了,而地下阴气则是向下降落,这样就会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这是古人认为的一种气候现象。
第三候是“闭塞而成冬”,意思是在小雪时节,天地闭塞,此时,万物已转入了严寒的冬天。第三候是承接第二候而来的,正因为在第二候中的“天腾地降”,才导致第三候中的“闭塞成冬”。也就是到了“小雪”第三候时,冬天的迹象是更加明显了,也就是越来越冷了。
说完三候,来补充说明一下“小雪”这个名称的由来。
每年阳历11月22—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就是小雪节气。小雪时节,气温下降,气层温度逐渐降到0度以下,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而且落地后容易融化。北方地区受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以来第一场雪。
那么,为何取名叫“小雪”呢?这个不难理解。顾名思义,由“小雪”名字而知道这个节气到来时的特点,那就是进入下雪的时节了。
取名“小雪”,应该就是源于这个节气的最大特点——下雪,而由于下雪不大,故名叫“小雪”。古人说得很到位:“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
由“小雪”的命名,可以知道下一个节气的名称,那就是“大雪”,这是两个紧密相随的节气。
“小雪”与雨水、谷雨、寒露、霜降等节气一样,其名字都是表示这是降水的节气。
最后送大家几首描写“小雪”的名诗。雪是充满诗意的存在,漫天飞舞,形态优雅,给人美的享受。古人咏雪诗极为常见。下面选录几首——
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小雪》: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小雪后书事》: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
小雪三候:一候为虹藏不见,二候为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
意思是说: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我国地域辽阔,“小雪”代表性地反映了黄河中下区域的气候情况。这时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时已呈初冬景象。
扩展资料: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起点于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太阳位于赤纬-20°16',到达黄经240°。“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点钟)。
每晚20:00以后,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它代替北斗星担当起寻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探头了。
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三候闭专塞而成冬。
一候:古人属认为天虹出现是因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泰,此时阴气旺盛阳气隐伏,所以“虹藏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是说天空阳气上升,地中阴气下降,万物失去生机;
三候:由于天气寒冷,万物气息飘移几乎停止,故三候曰“闭塞而成冬”。
扩展资料: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
“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雪三候是什么
小雪三候:虹藏不见;天气上升;闭塞成冬。
虹藏不见:进入小雪节气后,不再有雨,也不会有彩虹了。
天气上升:小雪节气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
闭塞成冬:临近大雪节气,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三候:第一候为虹藏不见,二候为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
意思是说: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我国地域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