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文化

2024年11月17日 10:40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历经沧桑,广大师生关注经济,关切民生,执着追求,共同铸就了“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它是学校师生胸怀国计民生,刻苦钻研,探索真理,勇于实践,艰苦创业,致力于以财经科学促进经济发展,献身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
“经世济民”,是我国古代圣贤对“经济”一词的理解。《抱朴子·审举》谓:“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晋书·殷浩传简文(司马昱)答书》:“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可见,“经邦济世,强国富民”是历代中国有志向、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充分体现经济学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经世济民”,是以探求经济运行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是社会进步需要的个体素质的完善与人格信念的升华。
“孜孜以求”,孜孜者,汲汲也,勤勉,不倦、不息也。《尚书·君陈》谓:“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形容每天不倦努力,不耽于安逸舒适。《资治通鉴·陈纪九》:“朝夕孜孜”。皆有孜孜不倦,执着刻苦,上下求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贪图安逸享受的意思。
走过半个世纪风雨历程,西南财大几代师生将通过艰苦创业形成的、具有深厚财经专业底蕴的大学精神不断传承、升华,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作为大学精神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是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作为教师风范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折射出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作为教育理念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指明了学生成才的根本方向;作为办学宗旨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昭示着学校服务于金融、经济建设事业的神圣职责。 学校光华校区明德楼前耸立着一株挺拔的铁树,它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光华铁树是1939年,由当时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师生们种下的。那一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表达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校长谢霖带领师生们筹资买来了一棵双株的铁树幼苗在校园内种下。这株铁树树形奇特,为“V”型,师生们以此来象征对抗战胜利的祝愿。
铁树从此屹立在光华园中,默默地见证了光华园数十载的发展历程。铁树,渐渐成为了光华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精神的象征,成为了光华师生爱国情怀的写照。因此,此树被命名为“光华铁树”。 西南财经大学的光辉足迹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东海之滨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上海美国教会开办的圣约翰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的华籍师生,积极声援爱国、反帝运动,愤然脱离圣约翰大学。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筹建起一所新的大学:光华大学。“光华”二字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旦复旦兮,日月光华”,上海有两所中国人自办的著名的私立大学,一所是马相伯先生办的复旦大学,另一所就是张寿镛先生办的光华大学,两所校名都取自这首《卿云歌》。复旦、光华,象征着复兴中华,反抗帝国主义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校长张寿镛深谋远虑,认为战事当头,中国“需才益极”,宜使“光华精神播于西南”,于是决定在地处内陆的成都设置光华大学分部。1938年6月,光华大学张寿镛校长视察成都分部返沪之后致函成都分部创办人谢霖:“光华大学虽为避难分设入川,然亦正可籍此在川留一永久纪念,以谢川人,嗣后既有上海光华大学造就东南学子,又有成都分校造就西南学子,将来扬子江上下游两校毕业同学,合力报效国家社会,东西辉映,岂不懿欤!”
在成都分部创办人、我国会计师制度创始人谢霖等人的悉心经营与川内各界人士的鼎力赞助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建设得颇具规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1945年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沪,成都分部被赠予川内地方人士接办,更名为“成华大学”,以表达与光华大学的兄弟情谊。成华大学继光华而立,“为迁川各大学仅存之硕果”,四川高等教育从此得以增添一支重要力量。1949年7月,谢霖在《光华大学分设成都始末记》序中写道:“期后之来者,知我光华大学,不特上海该校,树人已多,蜀中犹有治国之才,并使之有谊属兄弟之成华大学,分别存在于无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1952年、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以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成华大学)为主体并入西南地区另外十六所财经院校、系科合并,组建成立了四川财经学院。其他十六所学校及系科包括:成都会计专科学校、华西大学经济系、川北大学企业管理系、贵州大学企业管理系、西南财政学校、重庆大学商学院和法学院、正阳法商学院、中国公学、相辉文法学院、重庆财经学院、求精商学院、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三处。在这些大学中,中国公学创办于1905年,是我国留日学生鉴于日本侮辱中国留学生,愤而回国创办的。重庆大学商学院延续着首任院长马寅初的严谨治学与爱国精神,西南革大与西南财政学校则发展了延安抗大的精神。其它被组建的每一前身也都有着自己的光荣历史。犹如百川归海,十七所学校汇聚在一起,诞生了一所完全崭新的大学,也形成了一股奇异的凝聚力,在以后半个世纪的奋斗与求索中,激励着人们不断锐意进取、奋然前行。 黄埔浣花风雨长 光华柳林谱华章
莘莘学子济济一堂 千里之行为了梦想
经世济民 共担当
孜孜以求 兴国邦
啊swu- fe
永恒的家园,思想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