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过节有什么习俗?

2024年11月22日 02:00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2005年2月6日,浙江海宁,百姓正在为春节准备年糕。打年糕习俗在浙江省海宁地区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农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惯,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并作为新年中走亲串户送亲戚的传统礼物,因而“年糕”便成了民间祝福亲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打年糕是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不到火候难成年糕,打得不好不仅吃起来不细腻,而且存放时间也不长,容易裂开。在海宁市长安、丁桥、马桥等农村至今还保留着打石臼年糕的习俗,以前,每到年底,家家户户都会想方设法自己打年糕,但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减少,加上打年糕费时费力又麻烦,所以,有的地方干脆民村自发组成打年糕队,集中十天半个月为农民打年糕 。两年前,长安镇褚石村五组褚林喜等六人自发组成了村里的打年糕队。淘米、磨粉、烧火、上蒸、翻蒸、打糕、点红,形成一条生产流水线,解决了村民打年糕难的问题。据负责上蒸的大师傅褚林喜介绍,每年农历12月初就开始动手打年糕,一直到农历十二月廿七才结束。现在平均每天要打17至18蒸笼,半个月打下来,估计要为本组和外来村民打9000余斤年糕。

网友(2):

兰溪民风民俗
【斗牛】兰溪斗牛的始源说法不一。“相传三国时吴卢植为娱妻而设。”或曰“斗牛始于宋明道(1032-1033)年间。”兰溪北乡斗牛相沿成习,这里农牧业发达,加上北乡劳动人民坚毅智勇,故以斗牛为内容的体育娱乐为他们所喜爱。当斗牛民俗披上“娱神”的面纱后,更为兴盛。

【婚嫁习俗】兰溪各地男婚女嫁习俗大同小异繁简不一,贫富有别。建国前,主要经过定亲、起节、搬奁、迎娶、婚礼、洞房、三朝、双回门、满月等,过程颇为繁杂。建国后,废除封建买卖婚姻,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提倡节约办婚事,尚有参加集体结婚和旅游结婚。(《兰溪市志》社会编第四章风俗第680页)
【丧葬习俗】兰溪老人死亡称"过辈",丧葬以衣衾棺椁,修坟树碑。葬礼以死者家族地位定繁简,一般都要经过送终、落地、报丧、入殓、封材、开吊、做道场、点主、出殡、安葬、谢孝等礼俗。人死后要"烧六七",自"一七"至"六七"终丧,孝子过了"六七"才可理发。死后二年内的春节贴蓝纸白字或黑字门联和柱联。(《兰溪市志》社会编第四章风俗第681页)
【贺生庆寿礼俗】兰溪贺生礼俗有催生、报生(女婴一般报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还有"认亲爹亲娘"、"认樟树娘"之俗。每年生日"过关"至16岁。年龄到五十岁开始庆寿,十年一庆,有男庆九、女庆十之分。平民庆寿只由出嫁女儿送寿礼先祭拜天地与先祖,后受晚辈祝贺,礼毕吃寿面,俗称长寿面。富有之家先发贴,设寿堂、行寿礼、摆寿宴等。人死后有庆阴寿,亦十年一庆,至百岁止。(《兰溪市志》社会编第四章风俗第682页)
【建房·分家礼俗】造新房要择吉日良辰,实地定向,挖脚奠基,立柱上栋之日贺客盈门,中柱贴"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横批"吉星高照",晚上设宴庆贺。建国后,此俗简化。兄弟分家要请娘舅主持,先定好赡养父母办法,后分割财产,写好分家书,父亲、兄弟和中人画押签字,各户砌好灶,从老灶引火点燃新灶柴禾,象征祖宗福祥兄弟均沿。(《兰溪市志》社会编第四章风俗第682页)

网友(3):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网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