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新常态”

2024年11月22日 11:28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新常态”
  
  13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已是“老生常谈”,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这道难题。
  
  从精英到大众
  大学生“走下神坛”
  “中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青年大约1500万,今年高校毕业生占了将近一半,这本身就说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
  从纵向上看,来自教育部、人社部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
 
 再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大约有2500万,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起已经开始下降,但劳动力供给仍处在高位。经测算,
到2030年左右,我国劳动力将一直保持在8亿人以上,就业的总量压力长期存在。“一方面,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必须转变,不能只盯着体制内,公务员、机关事
业单位和国企每年最多能吸收约60万毕业生,不到应届毕业生的10%。”莫荣说,政府也有责任把大学生就业引导到其他方面,以缓解就业压力。
  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
  一技之长更重要
  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左右,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在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操作工、普工招工不足,也就是企业所讲的“招工难”;二是技术工人常年、普遍供不应求,中级
工、高级工求人倍率基本是1.8以上,也就是说两个岗位大概只有一个人求职。“我们很缺人才,而且人才队伍正在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我们很担心这将会
影响企业的发展。”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长朱新庆告诉记者。
  通知要求,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顺势而为
  不能死守“北、上、广”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不肯离开大城市并非怕吃苦,而是觉得没盼头。
  因此,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到基层、边远等亟需人才的地方。
 
 通知要求,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对到省
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通知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潜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