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钱币为什么是外圆内方,代表着什么?

2024年11月15日 20:35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春秋战国时的货币形式多样,但秦统一后,一律采用秦币的圆形,当然圆形币比刀币、布币使用方便。在此之前的圆形钱币也是圆孔的,单纯为了携带方便,但自秦半两始,一律为方孔圆钱,那是因为在钱铸好后,需要将毛边磨平,古人是用一根方形的长棒将钱串起来然后打磨,而圆孔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后来好象又与各种哲学说法联系起来,天圆地方之类。
方在内圆在外:内表示我们自己的内心,外表示我们接人待物为人处事;外圆表示我们为人处事要圆融一些、方便别人,而我们自己的原则要有,但原则在内心中,不必处处示人;此外内方外圆也表刚柔相济、内刚外柔的处事哲学。
若是方在外,则必然处处碰壁,因为棱角分明必然与周围人发生摩擦、是非、碰撞。
有人乐于把心直口快、直心肠来当作自我的“优点”来对待。是否是优点,要看其效果便知道。心直口快多半出口就伤人。周围人毕竟都是凡夫,凡夫嘛,就有自尊心,就有嗔心我执,你若张口就直说对方的不是,往往对方不会接受,不但不接受肯定还会反弹。这就是不善巧的结果。教育子女也是一样,要有善巧方便。我很喜欢丁远峙著的《方与圆》一书!

网友(2):

战国时铸造的众多钱币中,有一类是圆形的,后人称为“圜钱”或“环钱”。早期圜钱外圆内圆,后来发展为外圆内方。战国时天圆地方的观念盛行,以为秦始皇是在天圆地方的观念下创造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
其实圜钱为什么从圆孔发展为方孔呢?这可以从技术需要予以说明。第一,方孔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两字的钱文安排在方孔的左右。第二,钱铸成后还要作一定的加工(如锉边),方孔用方形细木棍插入,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