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于汗水。加油!呷呷!”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读完上面这则寓言,使我不禁联想起当今的中国式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通常的回答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弊病所在。难道社会只需要全才,不需要专业人才吗?事实上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社会更需要的是大量专业人才。人们生病时,往往会喜欢找专家型医生,而不喜欢找什么都懂一点的“赤脚医生”。 兔子学不会游泳,就是个盲目实行全才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同样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脱离社会需要的弊病。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这和国外的扬长避短、重视个体差异的教育方法不谋而合。而中国的教育过于强调全面发展,而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很多的学生个案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语言系统出类拔萃,有的学生有很强的音乐天赋,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很强。然而,在很多学校和家长眼里,这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够好,都成了他们心中的“问题学生”、“差生”,这些未来的“爱迪生”被抹杀于摇篮中,实在是国之大害也。还有许多学生,其他功课都很好,就因英语差,考不上名牌大学,甚至考不上普通大学。其实从中国的社会需求分析,英语不应该处于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全面发展出发点是好的,社会也确实需要大量通才,但学生之间存在很明显的个体差异。孔子说过:教育要因材施教。传统学校里面,学生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把成绩搞上去,考个好学校。但是,人作为高级动物,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强行抛开学生的差异,完全用一种模式、一种方式方法,向着同一个培养目标,那势必会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多样化发展。这也是100多年的历史,中国大陆没有出现过一次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因材施教才能让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真正规律。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环境,这个环境中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现在的中国教育,有一个倾向,就象动物管理局要求兔子学游泳一样,总是希望学生能尽量多学些本领,于是我们的学生背上的书包越来越重。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很多学生天生就是个偏才,就象兔子天生擅长奔跑,而不擅长游泳一样。要兔子学游泳的结果,不仅是兔子学不会游泳,而且还会消弱兔子擅长奔跑的长处。如果我们要求韩寒全面发展,也许就看不到他今天的佳作,也许会是个默默无闻的韩寒。我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报考北大的时候,理科得零分。后来是校长慧眼识英才,破格录取的。陈景润,在北京四中教书,我们有一位教育学家讥讽说他“可惜上课话也不会讲”。可是仔细想一想,究竟陈景润不会讲话可惜呢,还是让他一辈子呆在北京四中可惜?当然一辈子呆在北京四中可惜。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我不必多说了。当然,作为学生,也要注意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还是思想家仙鹤说得好:“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兔子为何还要学打洞呢?原因在于兔子的善于奔跑和打洞存在很大的关联性,都和兔子腿部肌肉发达有关。兔子的善于奔跑和狡兔三窟成为兔子生存技能的最佳组合。
在构建理想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的理念指导下,我把《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分成了四个组块进行教学:一、单元导读,明确方向;二、扣题导入,理清层次;三、巧抓词语,朗读体会;四、总结拓展,迁移运用。呈现了“把教材作为例子”来教的过程。
课文结构清楚,讲述的是一位普通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深厚感情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从中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感情,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一、教材是承载语言训练的例子――单元导读明确方向
每一单元里的单元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学习本组课文需要完成的各项语文训练,而本组课文就是进行这些训练的载体。《老人与海鸥》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以“人与动物”为主题的首篇课文。鉴于这篇课文的特殊地位,在课堂开始,教师设计了“单元导读,明确方向”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明确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始学习。
师:同学们,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人类一起组成了丰富多彩、美丽和谐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以“人与动物”为主题的第七单元。(板书:人与动物)“与”字体现了“人”和“动物”之间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生:平等,和谐……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13页,齐读单元导读的第二自然段,看看学习本组课文要进行哪些训练。
学生总结: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3.学习作者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师:好,让我们带着方向,开始课文《老人与海鸥》的学习。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开展本组课文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明确了学习方向。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单元导读、课文导读,把导读内容进行提炼,当作阅读训练的目标。这样我们就把教材当作了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
二、教材是学习写作方法的例子――扣题导入理清层次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因此,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们要引导孩子们从中学到点什么,服务自己的习作。学习《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在明确单元训练重点之后,教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并根据“老人对海鸥,海鸥对老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师: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强的概括性,只读题目,不看课文,猜猜课文会写什么事。会从几方面来写呢?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浅显的文字一扫而过,深奥的文字认真阅读。根据老人对海鸥,海鸥对老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学生汇报怎样分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好的题目不仅富有深意,还能引起读者兴趣,为文章增色添彩。引导学生经常咀嚼文章的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课文,还可以指导学生学到命题的知识。另外,理清文章层次并为课文分段的设计,对学生感悟作者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安排材料的方法也是有所帮助的。明晰了文章的结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
这个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的例子――巧抓词语朗读体会
如果把每篇课文当作一篇短文去阅读,把课后题当作阅读题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关键词句,在原文中找答案。
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巧抓词语,朗读体会。以课文为载体,从字词入手,对学生进行字词训练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本节课的词语,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出发,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根据词语开展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具有新鲜感的词语积累到记忆库中。
师:哪个字容易读错,想给同学们提醒?
师:哪个字容易写错,想重点记忆一下?
师:哪个词读了让你心头涌起一股亲情般的温暖?让你想到了谁?谁来说一说?
这样的指导,让字词教学也显得趣味横生,让词语活跃起来,由消极词汇变成了积极词汇。
接下来,教师参照课后题,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确定这节课学生朗读体会的重点。抓住“意想不到”走进课文,把想象两组词语所描绘的画面作为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融入到海鸥的角色中,体会海鸥的心情;进入老人的世界,体会老人的大爱;站到作者的角度,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
师:它们“肃立不动”像在干什么?
生:在为老人开追悼会。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群海鸥中的一只,你会在心里默默地悼念什么呢?
师:“炸了营”就是“炸了窝”,炸了营的海鸥会怎样?是什么导致海鸥情绪失控呢?你在什么时候情绪会失控?
师:还有哪个字,哪个词令你心头一震?“扑”这平常的动词,用在这里就不平常了,“扑”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海鸥对老人的不舍和留恋。
积累词语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能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写正确,用得适当,课堂上的精拨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行词语学习时不必平均用力,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理解中体会,在体会中欣赏、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课文读完,课后题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悟了出来。这样的设计安排,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四、教材是指导单元习作的例子――总结拓展迁移运用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写人作文的优秀范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小抄写员》中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为学生提供了如何把隐性思维显性化的写作方法。《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有许多充满了温情的文字,是学生学习如何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真情的优秀范文。
在课堂的第四个环节,教师进行了总结拓展,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并鼓励学生在本单元习作中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细节描写,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
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那么,作者都采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具体呢?
师: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篇文章也是本单元习作的优秀范文,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完成本次习作。
这样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了课外,开始构思单元习作的写作。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相信我们会收获到许多“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的惊喜。
原文地址:http://fanwen.wenku1.com/article/10029258.html
在构建理想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的理念指导下,我把《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分成了四个组块进行教学:一、单元导读,明确方向;二、扣题导入,理清层次;三、巧抓词语,朗读体会;四、总结拓展,迁移运用。呈现了“把教材作为例子”来教的过程。
课文结构清楚,讲述的是一位普通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深厚感情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从中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感情,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一、教材是承载语言训练的例子――单元导读明确方向
每一单元里的单元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学习本组课文需要完成的各项语文训练,而本组课文就是进行这些训练的载体。《老人与海鸥》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以“人与动物”为主题的首篇课文。鉴于这篇课文的特殊地位,在课堂开始,教师设计了“单元导读,明确方向”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明确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始学习。
师:同学们,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人类一起组成了丰富多彩、美丽和谐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以“人与动物”为主题的第七单元。(板书:人与动物)“与”字体现了“人”和“动物”之间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生:平等,和谐……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13页,齐读单元导读的第二自然段,看看学习本组课文要进行哪些训练。
学生总结: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3.学习作者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师:好,让我们带着方向,开始课文《老人与海鸥》的学习。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开展本组课文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明确了学习方向。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单元导读、课文导读,把导读内容进行提炼,当作阅读训练的目标。这样我们就把教材当作了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
二、教材是学习写作方法的例子――扣题导入理清层次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因此,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们要引导孩子们从中学到点什么,服务自己的习作。学习《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在明确单元训练重点之后,教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并根据“老人对海鸥,海鸥对老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师: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强的概括性,只读题目,不看课文,猜猜课文会写什么事。会从几方面来写呢?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浅显的文字一扫而过,深奥的文字认真阅读。根据老人对海鸥,海鸥对老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学生汇报怎样分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好的题目不仅富有深意,还能引起读者兴趣,为文章增色添彩。引导学生经常咀嚼文章的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课文,还可以指导学生学到命题的知识。另外,理清文章层次并为课文分段的设计,对学生感悟作者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安排材料的方法也是有所帮助的。明晰了文章的结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
这个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的例子――巧抓词语朗读体会
如果把每篇课文当作一篇短文去阅读,把课后题当作阅读题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关键词句,在原文中找答案。
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巧抓词语,朗读体会。以课文为载体,从字词入手,对学生进行字词训练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本节课的词语,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出发,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根据词语开展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具有新鲜感的词语积累到记忆库中。
师:哪个字容易读错,想给同学们提醒?
师:哪个字容易写错,想重点记忆一下?
师:哪个词读了让你心头涌起一股亲情般的温暖?让你想到了谁?谁来说一说?
这样的指导,让字词教学也显得趣味横生,让词语活跃起来,由消极词汇变成了积极词汇。
接下来,教师参照课后题,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确定这节课学生朗读体会的重点。抓住“意想不到”走进课文,把想象两组词语所描绘的画面作为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融入到海鸥的角色中,体会海鸥的心情;进入老人的世界,体会老人的大爱;站到作者的角度,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
师:它们“肃立不动”像在干什么?
生:在为老人开追悼会。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群海鸥中的一只,你会在心里默默地悼念什么呢?
师:“炸了营”就是“炸了窝”,炸了营的海鸥会怎样?是什么导致海鸥情绪失控呢?你在什么时候情绪会失控?
师:还有哪个字,哪个词令你心头一震?“扑”这平常的动词,用在这里就不平常了,“扑”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海鸥对老人的不舍和留恋。
积累词语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能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写正确,用得适当,课堂上的精拨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行词语学习时不必平均用力,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理解中体会,在体会中欣赏、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课文读完,课后题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悟了出来。这样的设计安排,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四、教材是指导单元习作的例子――总结拓展迁移运用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写人作文的优秀范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小抄写员》中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为学生提供了如何把隐性思维显性化的写作方法。《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有许多充满了温情的文字,是学生学习如何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真情的优秀范文。
在课堂的第四个环节,教师进行了总结拓展,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并鼓励学生在本单元习作中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细节描写,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
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那么,作者都采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具体呢?
师: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篇文章也是本单元习作的优秀范文,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完成本次习作。
这样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了课外,开始构思单元习作的写作。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相信我们会收获到许多“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的惊喜。
范文二: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摘 要】以《童年的朋友》为例实践“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统筹教学目标,以读悟写,以读促写,读写双向促进。
【关键词】教材;例子;用好教材教;仿好教材写;读写结合
《童年的朋友》是苏教版七下的第一篇教材。文章节选自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童年》。从高尔基的回忆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位给高尔基力量和支持的人物——外祖母。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这样的形象给高尔基的深远影响自不必说。但我认为,教学时的重点应是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并掌握作者是如何把一个丰满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的,即要学习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并能把这些方法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
本着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从读到悟到练的教学思路:
一、品读感受
请学生通读课文,说出第一感受:文章刻画外祖母形象写的最多的是她哪方面的描写?找出人物外貌描写的集中段落,进行精读,圈划出作者对外祖母外貌的描写句子,并分析有何特点。精读基础上比较阅读:两次外貌描写都写到了眼睛,圈划写眼睛的句子,并作比较。从眼睛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再次品读两段外貌描写的文字,感受人物形象特征。
二、思维感悟
在引导学生从通读到精读到比较阅读到最后全面阅读的同时,不但要让学生圈划出文中的精彩描写句段,思考出人物外貌描写的诸多方面如头发、嘴唇、眼睛、脸、牙齿、鼻子、衣服、身材等等,概括出这些描写方面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分析这些方面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所感悟:人物外貌描写应如何去进行。这样的训练不能靠教师的灌,而要“引”。我教学时的思路是这样的:1.在精读概括时引导——观察要细致化;2.在品读关键字、重点词时引导——描写要细腻化;3.在不断品读中引导——刻画要个性化。
三、实践体验
在学生充分品读人物的外貌描写,并能使自己得到一定的启发后,我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实践体验的环节。这个实践就是让学生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过程。
写作要求:全班同学进行一次人物素描比赛。个人自选班上一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用350字左右对这位同学的外貌与个性特征进行勾勒。文章写成后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谁,评一评写得像不像(文中不可写出这位同学的姓名)。
在写作要求出示后我提醒各位同学:1.本题文字限量350字左右,在如此短的篇幅中要对这位同学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进行勾勒,必须抓准最重要和最鲜明的部分,切忌写得太多,太分散。2.写同学的外貌特征时,不能过分夸张,更不能取笑同学。3.写个性特征时,以描写为主,如有叙事部分,文字要概括。4.入题要快,收尾要干脆。
在这个实践写作中,自然而然地把阅读后思维感悟的几点渗透在内,本文是七下的首篇,进入初中后已是接触了一学期的同学,现在更可趁写人之际再细细观察,把同学最有个性的特征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来。而写作实践后的读、猜、评几步,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自己模仿人物形象描写的效果如何,做到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改进,在模仿中创新。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读——悟——练的过程中学习很主动,写作的片段在交流呈现时很精彩,对人物的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已有很好的把握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说白了,教材中的课文就像数学书上的例题一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进行读写训练。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来做到读写结合呢?我从《童年的朋友》一课教学结合平时教学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用好教材来教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教材”的做法,有读写一体的意识。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体察、领悟教材这个“例子”的个性特征上,吸纳“例子”的点睛之笔,以“例子”为桥梁实行迁移的变通,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怎么写的,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诱之,导之。
1.创设情境
编入语文课本的大量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都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培养学生的灵性。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重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这里的情境并不是一般化的教学环境,而是植根于教材与生活,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创造的富有教育内涵与美感、情趣的活动空间。创设课文情境的方法颇多,有语言描述法、书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法等。《童年的朋友》要用本教材教会学生的就是人物外貌描写及方法。上课时我就用《外婆的澎湖湾》为背景音乐切入,让学生先对外祖母形象有一种亲和的感觉。再创设朗读的情境,通过找读、精读、品读、比较阅读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很好的把握。对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时,我采用联想、想像情境法,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我”,带领学生尽可能走近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学生陶醉于作者对外祖母外貌细致的刻画中,特别是眼神的描写让人如见真人,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与作者情感发生共鸣,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而然地就生成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实现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情境,既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更是为学生写作实践作了巧妙的铺垫。
2.引导自学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语文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课文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巧妙延伸,注重生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域,使他们真正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所以引导学生自学尤为重要,特别是要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自学主要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觉主动的学习,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并且增强自学的能力。故我在实践中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实现“不教”的目的。如上《童年的朋友》时,在思维感悟这一环节上就充分考虑这一点去教学,因为这一环节直接影响读写结合的成败与否。从要求学生初读到精读到全面回味读,从读段到读句到读关键词、重点词时,有意识分解若干个层次提问,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参与探究,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生成了刻画人物外貌描写时该掌握的诸多方法。可以说这些方法都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真正从文本出发,挖掘文本中的精华探究而来,而且学生的生成要远远超出教师的预设。更让人欣喜的是因这些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更容易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在实践体验环节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学生体会到了会写、易写、能写好的心理和实际过程,且该课学到的知识、方法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断运用,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