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

2024年11月27日 16:39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千古佳话。成为后世官员廉洁奉公的常用的语。
  
  发明此话的人是杨震。
  杨震,字伯起,弘农郡华阴人也,东汉太尉。
  他从小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是当时的大儒学家。他长期居住在(今)河南湖城县,任教二十多年,所以当时学界称他为“关西夫子杨伯起”。州郡里多次请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只在家里教书。后来,有一天,有只冠雀(鹳雀)含了三条鱼,飞到他的讲坛上。他的学生把鱼拿起来说:“老师,蛇一样的鱼,听说是象征卿大夫的衣服颜色的,三条的数目,是表示三公的职位,老师自此以后,要高升发达哩!”杨震听了,更是勉励自己,发奋地用功,在学问上求进步,作为将来做官时候的准备。他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当州郡长官,曾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
  
  “四知”的典故就是出自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
  说是昌邑令王密,本是由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举出来的孝廉。当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便在深夜里,偷偷地拿了10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受,并责备王官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你为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员。这是为什么?”可是王密却说:“三更半夜里,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
  “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很严肃地说:“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的呢?”王密听了,便非常羞惭地谢罪走了。
  
  杨氏还有一个“清白传家”的典故:
  杨震做官清正廉明,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询问他的公事。他后来做到太尉的高官,除了他应得的薪饷之外,丝毫都归入公家。他常常教他的子孙们疏食,来节省家用。出门的时候,也教他们步行,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国公的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整治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作遗产,不是很丰厚了吗?”因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至今,已经成为杨氏宗谱上的杨氏家训了。
  
  《后汉书》赞曰:
  “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
  
  杨震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有时亦是说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网友(2):

劝人投案自首后告知人们廉洁奉公

网友(3):

汉代杨震到东莱当太守,途经昌邑,昌邑县令是他从前举荐的王密。王密在晚上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很生气,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王密说:“天黑,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后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太守”。 他说这话的正确答案是:拒绝收礼!!
                                  杨德财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