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慧: 大胆、幼稚是觉慧性格的主要特征。觉慧是受“五四”思想冲击的新生的、民主力量的代表,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是投进高家这个死气沉沉大家庭的一颗火种,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毫不顾忌、毫不害怕、毫不妥协。他积极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并为之忘我地运动,反对封建家长压制青年,公开支持觉民抗婚,主张年青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反对大哥的作揖哲学,鄙视克安、克定荒淫无耻的生活,追求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同情下层人,主张人格平等,爱仆人鸣凤,他最后离家出走。揭示了他反抗的坚定性,他的幼稚主要表现在对周围的一切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旧家庭里的一切就是一个复杂的“结” ,没有办法把它解开。
觉新: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其实, 觉新的思索结果常常是源于长房长孙的所谓“责任”,处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责任”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种无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分让觉新倍尝心酸,屡受沧桑。而也是这种责任感的驱使,当弟弟要离开这个“家”,奔向光明时,他又掏出了与死去的瑞珏共同为三弟准备的盘缠。不要小看这一笔的处理,他使整个高觉新的思想轨迹清楚明白的呈现出来,使人物的层次变得丰富而,统一。难怪当三弟怒斥大哥无能的时候,瑞珏挺身而出说:“他不是这样的”。理解他的人知他是顾全大局,顶天立地的男儿绝不是无能无用之辈,看过全剧,观者当与瑞珏一样理解了觉新吧?赵志刚在这部戏中的表演稳中推进,真实朴素,层次分明。再赞!还有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人物是鸣凤,鸣凤的纯洁美好,历来是《家》中颇受喜欢的人物。而青年演员陈是的表演没有之前一些演员的轻浮和过分的卑微,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她的清纯,不着点染的神情以及舒展自然的形体处理,也成为了该剧的一个亮点。
觉新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她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同时,他又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毁灭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他本来跟梅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有一天梅的母亲在牌桌子上跟现在的觉新的母亲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来报复,他们也没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觉新娶了瑞珏,梅后来郁郁而死;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几个女佣的焦虑,起初她们还背着人暗暗地议论。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弟兄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办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 “血光之灾”。五太太沈氏第一个赞成这个办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边附和。克安起初似乎不以为然,但是听了王氏几句解释的话也就完全同意了。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终于同意了。长一辈的人中间只有三太太张氏一句话也不说。总之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后来瑞珏难产,她叫着觉新,要他进来,可是封建思想和两扇大门却把他关在了外面,瑞珏终于死了。) 他终于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
评
一名优秀的作家应该与他的作品共荣辱,共患难。巴金———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家》到《春》再到《秋》,他的生活也随这《激流三部曲》的变化而变化。
也许我们的一生也正像这《激流三部曲》一样,从家庭的温暖到春天的希望再到秋天的凋零。所以说,这本书是我们生命的指南。
以前,我对它形同陌路,但现在我与它萍水相逢,甚至相知相伴,因为在我的心里,它有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我,看到它我眼前仿佛折射出了高家大院里的一切……
在它的里面,忧郁和深沉多病的高家大少爷高觉新、乐观开朗且活泼自信的二少爷高觉民、贤惠开明并充满憧憬的三小姐高淑华、还有满腔爱国热情的进步靑年高觉慧……这些都让我终生难忘。当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它的剧情便深深揪住了我的心,我再也忍不住要和它相伴至终,每天我都与它一同欢笑、忧郁、痛哭。
路有低回婉转,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也许剧中的主角高觉新的命运就是它的真实写照,从小就体弱多病的他却遭遇了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妻儿与父母的过世已经让他不堪重负,可命运却偏偏不断捉弄他,叔父们的不务正业,小辈们的不争气与兄弟姊妹的永别以致高家大院的沦亡,他什么都没有了,但我认为,也许这些对他却是一种解脱,这样,他不用每天都担心家庭的兴衰,也不用每天都沉闷憔悴,也许这样,他的生命才不会过早的结束。
也许是旧社会的黑暗才让剧中许多的青年葬送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虽然它的结局不尽人意,但作者说:“高家的故事还没有完呢”,是的,我们应该想到,生命本身就是不会完的,即使高觉新无力重振家业,但也许他的子孙会重振家业,使高家大院再一次兴旺繁荣,多一点美好,少一点伤心。
让我们永远记住剧中人物琴的话:“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了”。
现在,我已经嗅到春天最初的气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