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蜂蜜放时间长就成白色的固体?

还能喝吗?
2024年11月03日 03:39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能吃。这是正常现象,结晶是蜂蜜质量好的表现。

经过科学研究,13~14℃是蜂蜜最易结晶的温度。因此,很多人习惯地把蜂蜜放在冰箱中贮存,并不是很好的贮藏方法。因为当温度逐渐降至冷藏的5℃左右前, 已经过13~14℃的阶段,很容易促成蜂蜜产生结晶现象。

如果又不了解其缘由,反而误以为变质变坏,那才是天大的冤枉。所以还是常温贮藏就可以了。

拓展资料:

蜂蜜结晶是蜂蜜的一种自然现象。蜂蜜的结晶,实质上是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被分离的一种现象和过程。

从分子论的观点来看,在蜂蜜里葡萄糖分子本来是毫无秩序地运动着的,但蜂蜜里葡萄糖超过它的溶解度,成为过饱和溶液时,就有一部分葡萄糖分子在蜂蜜里开始有规则地运动、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微小的结晶核,成为一个结晶的中心,更多的葡萄糖分子有规则地排列在它的各面,逐渐形成较大的晶体,从蜂蜜里分离出来,这就是蜂蜜结晶。

蜂蜜中的白色固体是蜂蜜的结晶。由于低温,蜂蜜中的葡萄糖在物理变化情况下产生的正常结晶。蜂蜜结晶后不影响食用,味道还是一样的。蜂蜜和玻璃一样,都不是纯净物,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在温度稍低的情况下蜂蜜的葡萄糖会释出产生结晶,尤其是浓度较高的蜂蜜。

参考资料:蜂蜜结晶 百度百科

网友(2):

首先肯定那白色沉淀里有糖 当然可以吃啦,不会影响效果的
蜂蜜结晶是在食用蜂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及气温的变化往往蜂蜜会从液态变为结晶状态颜色由深变浅。蜂蜜的这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这是由于蜂蜜掺入白糖而造成的。其实这是蜂蜜的自然变化不是掺糖的结果。 蜂蜜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葡萄糖、果糖过饱和溶液。由于葡萄糖具有容易结晶的特性因此分离出来的蜂蜜在较低的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葡萄糖就会逐渐结晶。其结晶的速度与其含有的葡萄糖结晶核、温度、水分蜜源有关。 蜂蜜中的葡萄糖结晶核非常细小存在于花蜜中和贮存过蜂蜜旧巢脾中。在一定条件下蜂蜜中的葡萄糖就围绕这些细小的晶核长大结晶。蜂蜜内含有结晶核越多结晶的速度就越快。 蜂蜜结晶速度的快慢也受到温度的影响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若低于此温度由于蜂蜜的粘稠度提高致使蜂蜜结晶迟缓;若高于此温度由于提高了糖的溶解度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因此在保存蜂蜜的过程中就要控制好温度以延缓蜂蜜结晶的过程。 蜂蜜的结晶还与蜂蜜的种类、含水量有关。如紫云英蜜、刺槐蜜、枣花蜜则不易结晶;而油菜花蜜、野坝子蜜、棉花蜜、向日葵蜜就易于结晶。全部结晶的蜂蜜一般含水量较低宜长期保存不易变质‖水量多的未成熟蜂蜜由于溶液的过饱和程度降低结晶速度也会变慢或不能全部结晶。使结晶的葡萄糖沉到底部其它稀薄的蜂蜜浮在上层这种半结晶的蜂蜜其营养成分也未发生变化只是未结晶蜂蜜含水量相应增加因此这种蜂蜜不宜长期保存。 总之蜂蜜结晶是蜂蜜的一种物理现象其化学成分、营养价格都未发生变化更不会影响蜂蜜的质量。结晶的晶体是葡萄糖并非蜂蜜中掺入了白糖其实真正掺入白糖的蜂蜜不易发生结晶现象易于结晶的蜂蜜才是纯正的蜂蜜结晶并不影响质量。 将柠檬片放入蜂蜜容器中如此就会很不可思议的让白色结晶溶解。

网友(3):

这是蜂蜜出现了结晶的现象,蜂蜜结晶也就是蜂蜜中的葡萄糖析出形成结晶,是一种正常的物理现象,且出现结晶的蜂蜜也可以放心食用。此外,蜂蜜结晶的颜色也并不一定是白色,有些蜜种也会出现黄色或者其他的颜色。

网友(4):

能吃!那是正常现象,结晶是蜂蜜质量好的表现。经过科学研究,13~14℃是蜂蜜最易结晶的温度。因此,很多人习惯地把蜂蜜放在冰箱中贮存,并不是很好的贮藏方法。因为当温度逐渐降至冷藏的5℃左右前, 已经过13~14℃的阶段,很容易促成蜂蜜产生结晶现象。如果又不了解其缘由,反而 误以为变质变坏,那才是天大的冤枉。所以还是常温贮藏就可以了。

网友(5):

蜂蜜放久了或在低温下会结晶。原因是:1水分蒸发了一部分,粘度或浓度增大。果糖就结晶析出变成晶体。2低温下也会结晶。以上双重原因。如果是水分蒸发,果糖浓度增大造成的,那么你的蜂蜜就更不容易滋生细菌而会发酵腐败。可以喝。质量好的蜂蜜更容易有此现象。因为同种蜂蜜的品质好坏的最主要指标是含水量。含水量越低越好,价格越贵,也更不易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