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们啊!!! 是问"俗语"啊!你们不会只认识"诗词"吧?

2024年11月30日 09:43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小二”管“大王”
挨着勤的没懒的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儿先飞
鼻子气歪了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操心不见老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扯淡
陈芝麻烂谷子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狗还得看主人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钱
打开窗户说亮话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如意算盘
打铁还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打着灯笼找不着
大白天说梦话
大白天做梦
大海里捞针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难不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胆小不得将军做
当地生姜不辣
当耳旁风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刀子嘴,豆付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得便宜卖乖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点腊烛不知油价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顶风臭十里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识一升
豆付掉到灰堆里
豆付一方扁担一条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断了线的风筝
对事不对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躲雨跳到河里
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大不由娘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一添作五
翻脸不认人
反其道而行之
反咬一口
方是真的,药是假的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长线钓大鱼
放屁砸了脚后跟
肥的瘦的一锅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费力不讨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风里来,雨里去

网友(2):

小二”管“大王”
挨着勤的没懒的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儿先飞
鼻子气歪了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操心不见老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扯淡
陈芝麻烂谷子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狗还得看主人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钱
打开窗户说亮话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如意算盘
打铁还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打着灯笼找不着
大白天说梦话
大白天做梦
大海里捞针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难不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胆小不得将军做
当地生姜不辣
当耳旁风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刀子嘴,豆付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得便宜卖乖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点腊烛不知油价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顶风臭十里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识一升
豆付掉到灰堆里
豆付一方扁担一条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断了线的风筝
对事不对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躲雨跳到河里
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大不由娘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一添作五
翻脸不认人
反其道而行之
反咬一口
方是真的,药是假的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长线钓大鱼
放屁砸了脚后跟
肥的瘦的一锅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费力不讨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风里来,雨里去

网友(3):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网友(4):

1.名人说的叫格言
2.古人说的叫俗语
3.流传至今的叫谚语
4.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的为比喻语,后一部分像谜底的为解说语.

网友(5):

这个最绝:光屁股做板凳,有板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