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的隶书好,临摹谁的比较好看

同上
2024年11月23日 06:16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清朝的伊秉绶。赵之谦。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网友(2):

隶书的话,欧阳询父子的都很不错。临摹得看你觉得哪种风格好看,《曹全碑》(隽秀)、《乙瑛碑》(方正古博)、《张迁碑》(朴拙大气)、《华山碑》(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礼器碑》(端庄凝练,秀美异常)、《孔庙碑》(婉秀端谨)。

网友(3):

清朝的伊秉绶。赵之谦。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网友(4):

成熟的隶书叫八分书,之前的隶书由篆转隶,大都见诸简牍。
按自己喜好风格,可学:曹全碑,乙瑛碑,龙门颂等。

网友(5):

隶书是出现于秦汉交替之际的一种书体,传说为秦朝小吏程邈所整理而来。在秦朝时,在监狱系统的狱吏中流行使用,成为当时和李斯所创制的小篆同时流行的书体。

在两汉四百年得到了发扬光大,不过同时从小篆演化而来不仅仅只有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也差不多是同一时期与隶书同时产生。

秦隶和汉隶代表了隶书的最高水平,现留存于世多以摩崖石刻碑帖的形式存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石门颂》《张迁碑》《西狭颂》《曹全碑》这些,都可以用来临摹,作为隶书的楷模。

东汉以后直至清代中期以前,由于草书和楷书、行书的兴盛,流行隶书进入了沉寂期、直至清朝中后期金石学、碑学的兴起,出现了邓石如、尹秉绶、金农(扬州八怪之一)登几位隶书大家。他们的书法作品也可以拿来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