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驻马店市。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驻马店市北端,地处北纬33°10’-33°32’,东经113°36’-114°13’。东邻上蔡县,西接舞钢市、漯河市舞阳县,南与遂平县毗邻,北和漯河市源汇区、召陵区交界。县境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32公里,总面积1089.77平方公里。
县城东靠京广铁路,西邻国道107,北距省会郑州市162公里,南距驻马店市44公里。境内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广铁路客运专线、国道107、京港澳高速公路、省道331(又称高兰公路)、西(平)出(山)公路、西(平)漯(河)公路与县、乡、村公路纵贯县境,构成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截至2019年5月,全县行政区划分为柏城、柏苑、柏亭3个街道办事处,出山、嫘祖、师灵、权寨、二郎、宋集、盆尧、五沟营8镇,芦庙、杨庄、专探、谭店、焦庄、蔡寨、重渠、人和8乡和老王坡管理委员会,全县有33个居委会、251个行政村、1221个自然村、3056个村民小组。
扩展资料
西平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形成部落。西周时,西平为柏皇氏后裔封地。春秋时为柏国,子爵,后归楚国。战国时属韩。秦属颍川郡。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西平县,治所在县境西部与舞钢市交界地带,属豫州汝南郡。东汉属豫州刺史部汝南郡。
建初七年(公元82年),置西平国。章和二年(公元88年)仍为西平县。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在西平、上蔡之间置定颍县,历经魏、晋,至南朝刘宋废。
三国属魏豫州汝南郡。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归属后赵,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属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属前秦,前秦亡后归东晋。
南北朝时,初属南朝刘宋,后属北魏,改置为襄城郡,郡治在今县城西22.5公里师灵。北魏献文帝天安年间(公元466-467年),分西平县置武阳县。北齐改置为文城郡,属豫州汝南,北周因之。
隋属汝南郡。开皇初废文城郡,大业末县废。唐属河南道豫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西平县,属道州(今漯河市郾城区)。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并入郾城县,属豫州。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分郾城县复置西平县,不久又废。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再置西平县,治所移今址,属仙州(今叶县)。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仙州废,改属豫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豫州为汝南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汝南郡为豫州。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属蔡州(今汝南县),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属殷州(今漯河市郾城区)。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殷州废,仍属蔡州。
五代时属河南彰义军蔡州。宋属京西北路蔡州汝南郡淮康军。金属南京路蔡州防御使。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升蔡州为镇安军。元属汴京路蔡州,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升蔡州为汝宁府。明属河南布政司汝宁府。清属汝宁府,隶南汝光兵备道(光绪末年改为南汝光淅兵备道)。
中华民国初属汝宁府,民国3年(公元1914年)8月府废,改属河南汝阳道。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1年(公元1932年)11月,属河南省行政第八区,直至西平解放。
1948年8月,中共西平县委和县民主县政府成立。1949年3月,属确山行政公署。8月改确山行政公署为信阳专区。1965年6月信阳专区分置驻马店专区,西平县归属驻马店专区,1970年属驻马店地区,2000年属驻马店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平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驻马店市(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西平县人民政府-西平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西平县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西平县归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全县辖2个街道、4个镇、13个乡 其中1个民族乡
驻马店市,但是离漯河近点
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