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三学是:戒、定、慧
1、修戒: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2、修定: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
3、修慧: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扩展资料:
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小乘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
小乘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
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大乘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
大乘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佛法的三学即修戒、修定、修慧。
另外三无漏学还包括增上戒学、增上意学或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修慧——培育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扩展资料
佛教认为世俗和其他宗教的学说,都不能让修学的人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烦恼,都是有所缺憾、苦乐夹杂的,现前虽然看似有益处,其本质都是无常变异的,随着因缘变迁,就会转变成烦恼显现苦相,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有漏”之学。
“无漏”意指没有三界生死结縳的缺憾,现世就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
三无漏学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瞋、痴”三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三无漏学”: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戒是为了摄心,不去攀缘外境的“五欲之乐”,以免影响修行。
定是为了“制心一处”,以便有可能实证真心。
慧是实证真心(开悟明心)之后,同时发起“般若中观智”。从此进入大乘门,能永不转退于佛法,层层增上直至成佛。
扩展资料:
佛经分‘经、律、论’三藏;定学就是经藏,戒学就是律藏,慧学就是论藏。这是图书分类的方法,最早是从佛教传来。此后,中国人也把所有的书加以分类。
清朝康干年间,把全国图书做一个总整理,再分类,依经、史、子、集,分成四库。库跟藏意思相同,库是仓库,藏是收藏。所以‘四库’是从佛法‘三藏’得到启示的。
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声闻藏、缘觉藏;大乘是菩萨藏,再分就愈分愈细了。总而言之,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我们身心的行为。因此,一个学佛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佛法
三学,亦称三无漏学,是佛教术语,分别指增上戒学、增上意学或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戒、定、慧,即三无漏学,是达到解脱三界生死结縳烦恼、得到漏尽通的修行之道。三无漏学是八正道的总结: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为戒学,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维为慧学。
扩展资料:
佛教认为世俗和其他宗教的学说,都不能让修学的人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烦恼,都是有所缺憾、苦乐夹杂的,现前虽然看似有益处,其本质都是无常变异的,随着因缘变迁,就会转变成烦恼显现苦相,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有漏”之学。
“无漏”意指没有三界生死结縳的缺憾,现世就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
三无漏学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瞋、痴”三毒。
防非止恶即为戒,戒能伏贪爱心;息虑静缘即为定,定能伏嗔恚心;破恶证真叫做慧,慧能伏愚痴。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最终可以令学人证得智慧解脱烦恼、究竟涅槃。三者彼此加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佛教认为,只有精进修行正确的三无漏学,才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之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佛法的三学是戒、定、慧。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
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
“定”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在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2、二禅。3、三禅。4、四禅。
“慧”又称增上慧学,亦即佛教教义。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扩展资料:
佛法观点:
1、否定宿命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2、缘起论: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