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由液体变成固体是怎么回事?

蜂蜜由液体变成固体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坏了,还能喝吗?
2024年11月09日 23:48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因为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有些单花蜜低温时会产生结晶,生成结晶的是葡萄糖,不产生结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蜂蜜结晶与蜜种、储存条件有关。

一般蜂蜜在13摄氏度以下结晶,而油菜蜜、椴树蜜在13~14摄氏度就会结晶,洋槐蜜则不太容易结晶。枣花蜜虽属不易结晶的品种,但如有少量结晶,仍属自然现象,请放心食用。蜂蜜一般存于阴凉的地方,但是温度不宜过低,蜂蜜一般在10摄氏度时,会发生结晶,不利于食用。

扩展资料

价值

1、蜂蜜含有优秀的杀菌效果和解毒效果,它能够让体内停留下的废物排出体外,使全身的新陈代谢功能得到改善,使得那些由于不能很好地消耗而在体内积聚下来的多余脂肪作为能量而得到燃烧。

蜂蜜的糖份如能从胃运送到血液中,就能变成能量,很快地消除疲劳。由于血糖值的上升,饱腹感得到增加,饥饿感也就随着消失了。

2、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可以很快被吸收利用,改善血液的营状况。人体疲劳时服用蜂蜜,15分钟就可明显消除疲劳症状。

3、蜂蜜蕴含的脂肪酸能促进肠状的活性蠕动;丰富的维他命及矿物质则具调整肠胃的功能,能排走体内毒素,改善便秘情况;而葡萄糖和果糖成分不会对肠胃造成负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蜂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蜂蜜的功效 蜂蜜对女性的6大好处

网友(2):

  1、一般情况下,刚分离出来的蜂蜜都是液态的,澄清透明流动性良好,经过一段时间放置以后,或在低温下,大多数蜂蜜形成固态的结晶。
  2、 蜂蜜在常温、常压下,具有两种不同的物理状态,即液态和结晶态(无论蜂蜜是贮存于巢蜜中,或者从巢房里分离出来)一般情况下,刚分离出来的蜂蜜都是液态的,澄清透明流动性良好、经过一段时间放置以后,或在低温下,大多数蜂蜜形成固态的结晶、因此人们通常把它分为液态蜜和结晶蜜。
  结晶蜜由于晶体的大小不同,可分为大粒结晶、小粒结晶和腻状结晶、结晶颗粒直径大干0.5微米的为大植结晶;颗粒直径小于0.5微米的为小粒结晶;结晶颗粒很小,看起来似乎同质的,称为腻状结晶或油脂状结晶。

网友(3):

1 蜂蜜结晶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蜂蜜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若低于此温度时,虽然葡萄糖的过饱和程度加大,但由于蜂蜜中果糖、麦芽糖、糊精和胶状体物质等在低温下的粘滞度和密度却大大提高,从而降低和阻碍结晶核的运动和扩散作用,结晶反而迟缓。若高于此温度,蜂蜜的粘滞度虽然降低了,但是葡萄糖的溶解度却提高了,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甚至使结晶融化。

2 含水量与蜂蜜结晶的速度
不成熟的蜂蜜由于含水量高(一般超过26%),过饱和程度低,结晶的速度变慢,有的不能全部结晶,由于蜂蜜的粘滞度小,结晶的葡萄糖沉到容器底部,其它稀薄的糖液浮在上层,成为液、固两相、即半结晶状态。这种增结晶的蜂蜜中结晶的那部分葡萄糖只含9.1%的水分,其它未结晶部分的含水量就相应增高。同一花种的蜂蜜,其含水量低的结晶快,含水量高的结晶慢。甚至不结晶。

3 不同蜜源的蜂蜜,结晶的速度、程度和形态
一般葡萄糖、蔗糖和松三糖含量较高的蜂蜜,容易结晶,如油菜蜜、棉花蜜、葵花蜜、野坝子蜜、鸭脚木蜜以及一些甘露蜜等。而含果糖、麦芽糖、糊精和胶体物质较多的蜂蜜则不易结晶,甚至永远不会结晶。如纯度较高的刺槐蜜、枣花蜜、党参蜜等。

4蜂蜜结晶的形态
蜂蜜结晶的形态有油脂状、细粒状、粗粒状之分。若结晶核的数量多且密集,在形成结晶的过程中很快地全面展开,就形成了油脂状;若结晶核稍少,结晶又快,就形成细粒状;若结晶核的数量少,结晶又慢时,每个结晶核都有足够的葡萄糖分子使其成分起来,这样就能形成粗粒状或块状结晶。不同品种的蜂蜜结晶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但都不会影响其内在质量,只是物理性状不同而已。

5 结晶的形成
引起和形成蜂蜜结晶的主要因素是蜂蜜中的葡萄糖、蔗糖、松三糖等,它们是以固体溶解后存在于蜂蜜中。蜂蜜又是由多种糖混合组成的过饱和溶液,当这些固体溶质的糖比量超过其它液态糖的一定比率,以及超过蜂蜜中所含水分的溶解度时,在一定的条件下(温度),结晶即很快产生。蜂蜜的结晶主要取决于葡萄糖和果糖之间的比量,也可以说是葡萄糖所占还原糖的百分比例。一般来说,当葡萄糖含量与果糖含量相等(1:1),结晶缓慢;当比例为1:1.2时,一般不出现结晶;当比例为1:0.9时,结晶很快出现。

网友(4):

结晶蜜没有问题,是好的.

没有经过加工的蜂蜜,经过低温就会结晶.在太阳底下晒晒就会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