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的春节习俗

2024年11月15日 02:28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福建三明有以下特色春节习俗:

一、大田板凳龙

大田县板凳龙(又称板灯龙)于每年元宵节[正月十五].在乡村或街巷迎舞,俗称迎龙,由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组成,均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大田板凳龙——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草洋板凳龙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这一种汉族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 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三、梅列碧溪板凳龙

前面一排灯笼引路,随后是长龙似的烛桥,从村头出发,浩浩荡荡沿着全村一路游动翻腾绕一圈,家家户户的老人早已设好案桌、摆好供品、备好香烛等候在家门前,烛桥一到,立到点起香烛,放鞭炮迎接。

四、尤溪梅仙迎板凳龙

三明尤溪梅仙镇的龙灯和其他地区的不同,称为板凳龙,是纯手工制作的。它是在一节节长约2米,宽约20厘米的木板上,用竹篾搭起骨架,糊上白纸,制成灶头状的龙身,绘上七彩的云纹,在里头点上蜡烛。

五、松阳迎火把

松阳村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迎烛桥”。烛桥有的一户一板,也有几户合一板的,其制法大体相同:分别在长约2.5米的厚木板两端钻孔为叉板,板上插好香烛,另制木抬杠(中间钻一圆孔)和木叉轴,表演时将桥板两两相连,便成烛桥,抬杠须固定于桥板各衔接处。

传说松阳村先主南朝公打退外患凯旋回村时,因路途较远,得知其进村天色已暗,乡民为迎接他早早地将蜡烛固定于桥板之上,串接而结队,并精心地将干竹片包裹油柴制成三四米长的大火把,伴以笙萧鼓乐,出队迎接。迎接的烛桥灯因此流传下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六、沙县际硋村过火龙

过火龙是流行于凤岗街道办际核村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晚上,烧炭火在地上铺成一条宽约1.5米、长约10米的火路,表演的人打赤脚从火路的这头跑向那头,以去掉一身霉气,换来来年福祉。

同时,在附近将砖头放入火中烧得通红,用手掏出,表示“抱金砖”获富裕的愿望。据说,表演过火龙和抱金砖者,需斋戒并不近女色七天,否则,会烫伤手脚。此民俗也许是源于先民对火的一种崇拜。

七、夏茂鱼灯

舞大鱼俗称舞鱼。传说在五百年以前由江西民间艺人来夏茂做工时所传教,至今在夏茂一带流传长盛不衰。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各村发起舞鱼队,举着用竹蔑扎绑骨架、用五颜六色纸张裱糊的鱼灯,在锣鼓乐中走街窜户,滚动穿梭,鱼光飞溅,表示祁福,象征年年有余。

网友(2):

福建三明的春节习俗有:打黄粿、蒸年糕、做煎丸、炆长命菜、包烧卖、裹包子、煮松丸等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入年界后,就开始制作好过年的黄粿、糖糕、煎丸等节日美食。

制作黄粿,先要准备好“米柴灰”。把那“乌珠子”“黄枝子”等杂柴砍下几大捆,烧成灰,冷却化为灰烬后装起待用。其次,“淋灰浸米”,用沸水冲大禾米变成金黄色。

而后晾干,让灰水慢慢渗入。再次,“蒸米捶粿”。要紧的是把浸过黄灰水的大禾米用饭甑蒸熟蒸透,手工反复捶捣打烂。

之后把捶好的黄粿从石缸里扯到簸箕里,揉搓成圆形,面上再抹上一层茶油放在瓷缸内待客用。

捶打黄粿,蘸糖现吃。更多的是另一种吃法,即把现成的大块黄粿切成小条块,放入沸水翻滚的锅里煮上几分钟后,捞起放在盘子内,再用猪肝或猪肉等腊味油(也可放熟茶油)拌上,加上些许葱、蒜等调味佐料,就是一盘色香味齐全的黄粿条。

做煎丸,选取自种的优质“担竿糯”米和粳米。将舂好的糯米与粳米混合,放入水桶中浸泡一夜后,磨成米浆。用包袱装好米浆,加石块挤压水分成米团。

然后,将米团掰成小块米粉,接着把红糖(或白糖)撒入米粉,搅拌均匀后,则用手反复搓揉成团。之后,揉捏米团成长圆形的丸子。紧接着,把揉捏好的丸子放入滚烫的茶油中炸。

当煎丸呈金黄色浮出油面时,便可捞出起锅,沥干余油。趁热食用那又香又甜又软的煎丸,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幸福。

网友(3):

三明市当地习俗主要指梅列、三元两区的原住民过节习俗。对于三明市内两区的过年从除夕开始,大年三十早上做糍粑,多数以黄豆红糖相伴和的豆沙沾来吃,三十晚吃团员饭前祭天地;大年初一早上做米粿,这活比较复杂繁重,一般都是左右邻居帮忙一起舂,小孩开始走亲戚拜年;梅列区的原住民各姓氏在初一早上到祠堂拜祖,祠堂老大会按各家当年人头数(新进门媳妇算入人数,女儿出嫁后算夫家人)分饼或得到红包(次习俗三元没有)。初二开始亲戚互相宴请,主要是对新嫁娶的年轻人要到,有二次认亲的作用。到了初五一定要吃鸭汤面。初一到十五古代有游菩萨习惯,梅列一直游到正月二十才能结束,二十这天是专门游尊王的。

网友(4):

福建三明有以下特色春节习俗:

一、大田板凳龙

大田县板凳龙(又称板灯龙)于每年元宵节[正月十五].在乡村或街巷迎舞,俗称迎龙,由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组成,均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大田板凳龙——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草洋板凳龙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这一种汉族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 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三、梅列碧溪板凳龙

前面一排灯笼引路,随后是长龙似的烛桥,从村头出发,浩浩荡荡沿着全村一路游动翻腾绕一圈,家家户户的老人早已设好案桌、摆好供品、备好香烛等候在家门前,烛桥一到,立到点起香烛,放鞭炮迎接。

四、尤溪梅仙迎板凳龙

三明尤溪梅仙镇的龙灯和其他地区的不同,称为板凳龙,是纯手工制作的。它是在一节节长约2米,宽约20厘米的木板上,用竹篾搭起骨架,糊上白纸,制成灶头状的龙身,绘上七彩的云纹,在里头点上蜡烛。

五、松阳迎火把

松阳村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迎烛桥”。烛桥有的一户一板,也有几户合一板的,其制法大体相同:分别在长约2.5米的厚木板两端钻孔为叉板,板上插好香烛,另制木抬杠(中间钻一圆孔)和木叉轴,表演时将桥板两两相连,便成烛桥,抬杠须固定于桥板各衔接处。

传说松阳村先主南朝公打退外患凯旋回村时,因路途较远,得知其进村天色已暗,乡民为迎接他早早地将蜡烛固定于桥板之上,串接而结队,并精心地将干竹片包裹油柴制成三四米长的大火把,伴以笙萧鼓乐,出队迎接。迎接的烛桥灯因此流传下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六、沙县际硋村过火龙

过火龙是流行于凤岗街道办际核村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晚上,烧炭火在地上铺成一条宽约1.5米、长约10米的火路,表演的人打赤脚从火路的这头跑向那头,以去掉一身霉气,换来来年福祉。

同时,在附近将砖头放入火中烧得通红,用手掏出,表示“抱金砖”获富裕的愿望。据说,表演过火龙和抱金砖者,需斋戒并不近女色七天,否则,会烫伤手脚。此民俗也许是源于先民对火的一种崇拜。

七、夏茂鱼灯

舞大鱼俗称舞鱼。传说在五百年以前由江西民间艺人来夏茂做工时所传教,至今在夏茂一带流传长盛不衰。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各村发起舞鱼队,举着用竹蔑扎绑骨架、用五颜六色纸张裱糊的鱼灯,在锣鼓乐中走街窜户,滚动穿梭,鱼光飞溅,表示祁福,象征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