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义,在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时曹操与袁绍双方的实力对比:
1、兵。曹操只有7万军队,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军力之比是1:10,曹操明显处于劣势。
2、将。曹操身边有张辽、徐晃、夏侯惇、曹洪等。袁绍身边有张郃、高览、淳于琼、韩猛、蒋奇等。
3、谋士。曹操有荀彧、苟攸、贾诩、刘晔等。袁绍有田丰、沮授、逢纪、许攸、郭图、审配等。皆是足智多谋之士。
4、粮草。曹军粮草很少,而袁绍粮草充足。
袁绍的实力强于曹操,结果却败给了曹操。究其原因曹操能用人能明辨是非,而袁绍不能用人,不辨是非。袁绍的性格是优柔寡断,外强中虚。他手下谋士田丰劝袁绍跟曹操大军以静制动,等曹军粮草缺乏时,一击可胜。
但袁绍不听,还把田丰投进监狱。后来许攸献计分兵一路直取许昌,结果袁绍大骂许攸是曹操派来的奸细。许攸气得要自杀,无耐之下去投了曹操,并向曹操献计烧了袁绍粮草。田丰和许攸的才能与荀彧相比不相上下,袁绍却弃之不用。
扩展资料
胜败原因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
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3、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义,在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时曹操与袁绍双方的实力对比:
1、兵。曹操只有7万军队,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军力之比是1:10,曹操明显处于劣势。
2、将。曹操身边有张辽、徐晃、夏侯惇、曹洪等。袁绍身边有张郃、高览、淳于琼、韩猛、蒋奇等。
3、谋士。曹操有荀彧、苟攸、贾诩、刘晔等。袁绍有田丰、沮授、逢纪、许攸、郭图、审配等。皆是足智多谋之士。
4、粮草。曹军粮草很少,而袁绍粮草充足。
袁绍的实力强于曹操,结果却败给了曹操。究其原因曹操能用人能明辨是非,而袁绍不能用人,不辨是非。袁绍的性格是优柔寡断,外强中虚。他手下谋士田丰劝袁绍跟曹操大军以静制动,等曹军粮草缺乏时,一击可胜。
但袁绍不听,还把田丰投进监狱。后来许攸献计分兵一路直取许昌,结果袁绍大骂许攸是曹操派来的奸细。许攸气得要自杀,无耐之下去投了曹操,并向曹操献计烧了袁绍粮草。田丰和许攸的才能与荀彧相比不相上下,袁绍却弃之不用。
扩展资料:
官渡之战前,田丰曾向袁绍献计: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大举征讨在徐州的刘备。田丰建议乘机攻击曹操后方,断其后路,与刘备两面夹击曹操,北方可一举而定。袁绍当时被小儿子的病情折磨得神志不清,竟然没有采纳田丰的计策。轻松战胜曹操的机会就这么轻易溜走。
等到曹操对刘备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将其解决的时候,袁绍这时才醒悟过来,想主动进攻曹操。但战机已失,清醒认识到形势变化的田丰这时竭力反对出兵,
劝袁绍对内深耕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结交豪杰,训练兵马,大兴屯田,储备粮草;对外时不时派精锐部队去袭扰曹操地界,与其对耗,拖也把曹操给拖死。
可是袁绍执意渡河与曹操一战定胜负,田丰拼死反对。结果可想而知,田丰被袁绍扔进大牢。之所以没有砍下脑袋祭旗,就是准备等凯旋之时向田丰炫耀胜利。官渡之战的结果不会以袁绍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大败而归,袁绍不怕见河北父老,但是却没颜面见被自己关进牢房的田丰。如何对待提出过被事实证明是正确意见的田丰,考验着袁绍的胸襟和气度。
田丰看透了袁绍,也看穿了自己的命运。袁绍此人外厚内忌,如果打胜了,一高兴还有可能赦免自己。但现在输了,一定会羞愧难当,自己再没有活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渡之战
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三国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
另外,《世语》记载为袁军步兵5万,骑兵8千,合计5.8万。在《三国志》注引中孙盛评曰:“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张璠《汉记》云: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也证明袁绍军在10万以上。
曹操军:参战兵力有一些争议,分析如下:
统帅:曹操, 谋士: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
偏将军:徐晃,裨将军张辽、许褚、关羽,
东郡太守刘延;平虏校尉于禁;讨虏校尉乐进;厉锋将军曹洪;
其中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1万人的中央精锐部队(包括徐晃、张辽、许褚、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
原来在河水(即今黄河,但与现黄河位置有一些差别)一线驻守的部队是:
白马刘延军1千人,原武于禁军2千多人(后来增加到4千),乐进军估计也有4千人在延津一带(其中骑兵1千人)。这样在官渡一线的曹军总兵力应为1.9万人。
以上为战役开始阶段直接参加官渡战役的部队和将领,其它主要部队和将领为(合计4.6万人):
建武将军夏侯惇军:5千人,防守西面的孟津、敖仓等要点以及保障左翼安全;
扬武将军张绣军:驻陈留、吾己等地,5千人,保障整个右翼的安全;
越骑将军曹仁军:驻颖川一带,5千人,为官渡战役的后军兼战役预备队;
行督军校尉颖川太守夏侯渊、威武将军蔡阳以及厉锋将军曹洪军:1.1万人左右,防守南面的南阳到颖川之间的广大地区以及许昌外围,防备刘表,保卫许都(估计其中夏侯渊、曹洪各4千人,蔡阳3千人);
许昌留守军:荀彧,估计有2千人;
汝南太守满宠、汝南郡太宗李通军:驻汝南,6~8千人,防备孙策;
振威将军东平相程昱军:驻鄄城,7百人,防备河水上的渡口以及袁绍军的右翼迂回;
琅琊相臧霸军:估计3千人防备袁绍军从青州的进攻并数次进攻青州,见《三国志臧霸传》;
粮草转运李典军:1千多人,负责向官渡大营押运粮草,见《三国志李典传》;
广陵太守陈登军以及兖州、徐州等地其它部队:5-6千人守备;
根据以上的曹军部署,可以发现:曹军的总兵力为6.5万多人,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比较符合,同时也已经包括了绝大部分曹军的将领(可能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将领没有列出)。
曹军为防备四周其他军事力量可能的攻击,部署了2.5万多人的兵力,而为防止袁军的两翼包抄,又用去了1万人,这样曹军在官渡的兵力就不多了。不过正是由于以上正确的部署,才保证了官渡战役的顺利进行:打垮了汝南刘辟的叛乱、消灭了袁绍派出的西线迂回部队韩荀军。实际上袁绍手下的许攸建议的偷袭许都之计划,并不是什么高招,曹操部署的曹仁军就是防备这一手的。曹操不过对许攸客气客气罢了。
兵不在多,在于精。
189年,曹操散家私起兵伐董卓,依注文《世语》
说初起兵有五千人。次年“至建平,复收兵得千余”。192年,“追黄巾至济北,受降卒
三十万,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196年,曹操又大破黄巾,“汝南、颖川何仪、刘
辟、黄邵、何曼等部各数万皆降。”每部仅以二万人计算,曹操这次降编不下八万人。
198年,曹军兵围下邳,“(吕)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生擒布、宫,皆杀之
。”这次曹操又收降了侯成、宋宪、魏续、臧霸、孙观等部。199年初,曹军又大破眭固
部,其将“薛洪、缪尚率众降。”同年,宛城军阀“张绣率众降。”200年初,“庐江太
守刘勋率众降,封为列侯”(同上书)。从上可以看出,曹操受降、整编的黄巾军和各军
阀军队不应少于40万人。在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下,军队数量显得很重要,因为出于对
外作战的需要,曹操绝不可能作出全部遣散的决定,即使以保留二分之一计算,曹军经
筛选后的总兵力也可能有20万人,因而对付袁绍这样的北方大军阀,曹军完全有能力出
动十万之众。
其次,裴松之认为官渡之战不是一场“摧锋决战”,袁军十万人于东西数十里屯营,且
双方相持达半年之久。曹军若只有一万人,怎能布下数十里之阵呢?“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从地理上分析,曹操官渡之战前实力应该大于袁绍。袁绍辖四州之地,但反过来曹操占地也不少(徐州、司康、兖州、雍州及局部扬州、局部荆州),洛阳、长安、许昌、宛城、寿春在当时都是大城市,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在反观袁绍,大半领土都是苦寒之地,早知道古代衡量城市好坏的就是离水源的远近。从春秋历史来看,曹操战前占领的有秦国、魏国、韩国、齐国、鲁国的核心地块,兵力上绝对不会输于袁绍。战略上袁绍处于进攻态势,完全是属于误判形势,孙策、刘表实力远不及曹操,再加上信息封锁和滞后性(就是知道信息,也想两虎相争,自己得利),没有参与袁绍瓜分曹操的行动,导致实力不如曹操的袁绍大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