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君王都是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却屡屡把军队调到边境去,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2024年11月22日 19:17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文化昌盛,国力富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加强中央集权,不是靠军队武治,而靠政治清明。南北朝时期军阀当政,国家分裂,政局不稳。中国古代统一的王朝,多不让军队参政。军队将领地位都不高。
唐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於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加强边防军事,显示大唐国力强盛。
自唐高宗以后,吐蕾强大,成为唐朝西方严重威胁。武后时期,东突厥复兴于漠北,契丹崛起于东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许多在贞观、永徽年间(627—655年)归属唐朝的地区重又脱离控制。唐玄宗加强邻接地区的军队,开立屯田,大大充实了防务;又从东北到西北和南方设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剑南等9个节度使和1个岭南五府经略使,以统一指挥战守军事。于是在开元五年,收复陷于契丹21年的辽西12州,于柳成(今辽宁朝阳)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的同罗、拔也古等都重新归顺唐朝;西突厥与唐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来;唐又在西域设置安西国镇节度经略使,阻止吐蕃势力的北上;在陇右、河西之西设置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中国和中亚、西亚的交通顺畅。当时唐朝的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人往来不绝。

军事改革,增强了边防力量,但也使地方(边防)军事力量发展过强,而未加以有效控制,造成“外重内轻”。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林甫排挤掉张九龄后,推动一连串政治军事改革。首先,地方的边境的私募武力,组成了大量的地方职业军队(募兵制军队),是为“长征健儿”(与当初中央的长从宿卫相对,彻底终结了府兵制),成为节度使的实力来源。接着,把开元中期开始推行的“专业化”进一步推广到军事中,让专长军事的异族将帅专任边境主帅(节度使),不让汉人出任边帅,虽然李有其私心,但革新确实把唐朝的武功推展到另一个高峰:北方与回纥共灭后突厥、东北挫败契丹(安禄山)、西北分裂削弱突骑施而称霸西域、西方大败吐蕃(哥舒翰)。其中,提拔了安禄山、哥舒翰等有能力的外族将领,并在天宝元年(742年)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威慑异族与边疆防御的措施。这给不久爆发的安史之乱种下了祸根。

网友(2):

李隆基缔造了“开元盛世”所以认为国内不会有大战乱了可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他忘战所以衰落。加之自唐高宗以后,吐蕾强大,成为唐朝西方严重威胁。武后时期,东突厥复兴于漠北,契丹崛起于东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许多在贞观、永徽年间(627—655年)归属唐朝的地区重又脱离控制。唐玄宗加强邻接地区的军队,开立屯田,大大充实了防务;又从东北到西北和南方设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剑南等9个节度使和1个岭南五府经略使,以统一指挥战守军事。于是在开元五年,收复陷于契丹21年的辽西12州,于柳成(今辽宁朝阳)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的同罗、拔也古等都重新归顺唐朝;西突厥与唐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来;唐又在西域设置安西国镇节度经略使,阻止吐蕃势力的北上;在陇右、河西之西设置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中国和中亚、西亚的交通顺畅。当时唐朝的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人往来不绝

网友(3):

当时唐朝有很多对外战争,比如在西域打仗,和阿拉伯打仗,自然要调兵到边境

网友(4):

从唐朝见过之初就不断跟周边的国家发生战争,突厥,高丽,吐蕃,吐谷浑等等,周边环境很是紧张,所以逐渐加强了地方军政职权,导致地方做大,也就促进了节度使的产生。等到唐玄宗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利用外战消减地方的权利,大批的节度被撤销或节度使因战争被赐死。结果是他最信任的四镇节度安禄山给了他致命的一击,最终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