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外海相和中国陆相相比:中国海相地层埋藏深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油气富集规律复杂、资源分布不明;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没有适用的勘探理论与现成的工程技术,勘探难度大,风险高,给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管理带来了难题,既不能套用国外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管理模式,也不能完全沿用我国东部陆相油气勘探开发管理经验。
针对油气勘探开发多学科互相渗透、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特点,在海相勘探开发组织与部署中,以系统工程学、工程项目管理学等先进理论为指导,总结前段探索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形成了集理论创新、技术攻关、优势团队组合于一体的集成管理理念,提出并实施了“集团化决策、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支撑”的管理模式,如图4-35所示。
这种管理模式融合了国外项目管理的内涵,又发扬了我国石油系统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解决了海相油气勘探开发工程管理的难题。
“集团化决策”,即按照油气勘探开发战略的需求,由集团公司总部决策油气勘探开发战略部署,并承担勘探风险。重大问题集中决策,统一协调理论研究、技术集成和工程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例如,决策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方向的战略转移等。
图4-35“四化管理”模式
“项目化管理”,组织精简高效的项目经理部,围绕中心目标,抓住质量、安全、环保、成本等关键环节,按照QHSE管理程序全方位做好项目管理。
“市场化运作”,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和地域限制,施工队伍和科研力量全部进入市场,通过招投标选择最优秀的队伍,形成强强联合的优化组合。聘用第三方的工程监理,实行现场质量、进度等多方位监督。
“社会化支撑”,坚持“大海相”、“大科技”,海纳百川,通过组建“油气资源勘察研究中心”等联合研发中心,实现了与国内外优秀研究单位的协作,共同构成海相油气勘探的科技支撑体系,如图4-36所示。
图4-36 海相勘探开发科技体系构成
实施“四化管理”,既充分发挥了整体优势,又显现了现代项目工程管理的活力。在较短时间内,集成了海相油气成藏规律、优质储层发育机理等地质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奠定了海相大油气田快速突破与高效开发的理论基础;集成创新了碳酸盐岩储层识别与预测技术、改造技术、超深层复杂地层钻井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的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实施这一管理模式,实现了5年发现并探明普光气田,远短于国内大中型油气田6~10年的平均发现周期;虽然气田深度超过5000m,但可采储量的发现成本远低于国内外石油公司的平均水准;塔河油田探明储量成本、吨油生产成本远低于东部老油区。
这套管理办法在中国石化的油气勘探开发工程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