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蒙太奇,人们立刻想到它是一种基本的电影表现手法。实际上,蒙太奇最早出现在小说中,只是在电影里被发扬光大。因为在小说中使用蒙太奇,对读者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如“一道线跑到底”的作品更容易读。电影则相反,蒙太奇简化了观众的欣赏过程。
影片导演、剪辑师等人将个别画面片断组接起来,构成一个段落,利用观众的联想心理来叙述故事的方法,叫作蒙太奇。不过,在爱森斯坦、格里菲斯等人发明蒙太奇时,电影制作很简单,蒙太奇被视为比早期舞台剧式的电影表现手法更高明的艺术技巧。然而,电影制作工业化、复杂化以后,蒙太奇成了电影制作的基础。几乎所有影片都是先拍一堆零散的片断,再组接起来。导演可以先拍一个人死亡场面,再拍他生活中的片断。先拍事件的结局,再拍事件的开始。总之,主要以拍摄时的物质条件为出发点。
电影《卡萨布兰卡》的女主演褒曼回忆说,她直到看了最后剪辑完的样片,才知道自己在片中和谁“恋爱”。片中有三个男角色追求她。但导演为了剧情保密需要,并不把故事脉络告诉给演员们,只是让他们拍一个个片断。演员们只是演一个个场景,而不知道这个场景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这是蒙太奇运用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蒙太奇恰好体现了生活中人们对他人行动的观察过程:我们根本无法长时间地跟踪一个人,目击一天中从他睡醒到入睡的全过程。孩子送到学校去,家长便只能推测他将作什么。爱人从工作单位回来,你也只能猜测他今天做了什么。我们只能看到别人日常行动的零散片断,然后在脑子里进行有意无意的蒙太奇,将这些片断组接出“意义”,也就是对“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而这种蒙太奇往往歪曲了现实。
长镜头完全与蒙太奇相反,导演试图用长时间的跟拍来增加“现实感”。最夸张的长镜头电影,整部只有一个镜头。然而,长镜头电影或许从艺术角度有可取之处,但总是票房毒药。只能在电影节上搏同行一赞。
当然,长镜头要体现导演在拍摄现场的调度能力,所以,某些导演为了在同行中炫技,会使用一下长镜头。比如泰国武打片《冬荫功》中有一个四分钟的武打场面,主角从一楼打到四楼,完全由一个镜头跟踪拍摄。但整部电影则充满了蒙太奇。导演深知,商业片如果不以蒙太奇为主,那就是死路一条。
长镜头为什么有“艺术”而无观众?根本原因在于它实际上并不“现实”。现实中我们并不可能长时间跟在一个人屁股后面到处转。不要说陌生人,关系一般的人,甚至你回忆一下,即使你最亲近的家人,也会三五分钟内就离开你的视线,比如离开你的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去厕所、厨房。当然,如果两个人坐在一起看电视,可能会坐一两个小时。但如果拍这种没有任何场面变换的长镜头电影,观众更会早早睡着。
而如果你希望整日追踪一个人,目睹他生活的全过程,切莫说这样做既变态又不可能,即使能办到,这也意味着你同时处在他全天候的监视下。
蒙太奇才是我们观察他人生活的真正方式。然而,导演在有意用蒙太奇诱导观众,我们是否也被自己无意识的蒙太奇诱导?事实正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有许多都来自这种“自然蒙太奇”。
再现空间原貌,保持场景的完整,能够较为真实地表现事物的自由流程,营造一种强烈的临场感;渲染烘托人物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