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是统计的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实践调查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充分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具体来说,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意识。能想到用数据来处理问题。实际上用数据来进行推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2)体会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所以我们要经历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即数据处理的过程,把信息提取出来。
(3)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首先要让学生对数据感兴趣,喜欢数据,愿意亲近数据。在学习平均数的内容时,我是这样做的,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如果每次限套15个,你能套几个?(请几位学生回答)谁套得准一些呢?2、出示场景,发现问题。
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评析:在认识平均数时,创设了“套圈”情境,使学生通过动画与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平均数作了铺垫。二.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说出这样想的道理,然后选出代表在班里交流。
讲述:如果我们能够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
可能的方法如下:(1)学生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2)把每人套中的个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4、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你是怎样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注意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5、提问:现在你能回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6、讨论:你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
评析: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教给学生平均数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裁决,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学生在争辩中达成共识,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知识在否定与肯定中产生的过程。
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很紧密,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