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派诗的特征是什么?

2024-10-30 11:24:07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性灵派是对诗歌创作理论的一大贡献,使得清诗摆脱了形式主义的框框,走到现实生活中来,从诗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次解放。性灵派诗人以自己的作品实现着他们的主张,引领了清诗一代潮流。那么清诗究竟有什么突出之点呢?笔者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了一分清新,多了一层情趣,多了一点口语,少了一些典故。
1.多了一分清新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此言。……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且看两首例子。
山中绝句
袁枚
镇日山腰斸白云,裁量烟草话纷纷,春衫不用金炉热,自向百花香里熏。
镇日:整天。斸(音竹):挖掘。裁量:打量。烟草:花草。热:烘烤。前两句是说山上白云整日缭绕,花草可谓五彩缤纷。这首诗体现了语句平淡,立意精深的特点。
江晴
郑板桥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确是诗中有画。这是描写雨后新晴之景。前两句写雨,后两句写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这江雨初晴也是须臾之物,常人都能见到,但却未必都能动心。诗人用妙笔把它描绘出来,使读者宛若身临目击,亦获得一种畅快的感觉,这便是这首诗的妙处。
2.多了一层情趣一个人的情趣是由其素质决定的。有才气的人必有诸多的情趣。袁枚主张在创作中尽量发挥这种天分,写出妙意妙句。

袁枚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自佳,不可使鸡知。
袁枚认为咏物诗不能单纯地为物写照,而应力求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这首诗确是一首咏物佳作,鸡被主人蒙蔽,只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确也是可怜可悲。这本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不足为奇,但此诗却使人从中领略出人生的哲理。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野步是野外漫步的意思。
3.多了一点口语清诗比唐诗、宋诗易读好懂。而且有的诗人作诗比他们写的文章都好懂,这其中得益于口语的运用。这些近似大白话的诗即使不加注解,大家也一看即懂。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竹
郑板桥
减之又减无多叶,添又加添著几枝。
爱竹总如教子弟,数番剪削又扶持。
4.少了一些典故清诗明显地少用了典故。因为后来的人不比古代,故事愈积愈多,信息日益加大,一个人很难知悉全部。你用的典故别人不甚了解,非得通过注释才能读懂一首诗,则不利于对诗的欣赏。清诗用典少,扫除了读诗的一大障碍,这与性灵派的倡导有很大关系。下面一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比喻也很精巧。
山行杂咏
袁枚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诗是率真之言,愈是率真的感情就愈易于直觉的把握。有的读一遍就说是好诗,这其中有很大部分靠的是直觉。也就是说,应当按照诗的原意去赏诗,这样才能直达作者的本意,体会诗的内在美和外形美。那么,诗中能否有暗示和隐喻的东西呢?应当说可能会有,但为数不多。暗示或隐喻不利于赏诗。诗不是谜语,赏诗也不是猜谜语,把有些诗硬说成是作者的忧患意识。是不是忧患意识,读者应当能看清楚。看不清楚的你诱导他也没用,他产生不了这层感情。
在强调性灵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应看到他们导致的偏差,即诗作不够工整。不加雕琢,这是性灵派诗人易犯的毛病。观他们的诗时有粗浅之句。应该指出的是:真情未必尽美。诗人应咏扬美的真情,不应宣泄不美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