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

2024年11月23日 08:13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果断不是。首先,苏俄在诞生初期,国内外形势非常紧张,国内有叛乱分子,国外有帝国主义势力虎视眈眈,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施压,苏俄开始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 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 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 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 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 全国实施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政策的实质至今仍有争议,包括部分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在内一些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唯一目即为夺取国内革命的胜利。但另有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领导人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项尝试,并冀希望于通过的该政策实施使经济产量大幅攀升。
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帮助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挺过了国内战争的危机。鉴于该政策取得的成功,在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被加强。而此时的俄国已因多年的战争而民穷财尽,1921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7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300万人至1000万人饿死。发挥了重大威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时期再也无法推行,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甚至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参与叛乱。苏维埃政权的出现政治危机震惊了革命的领导人列宁,他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年11 月,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总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一个危急时刻的过渡政策,回归到新经济政策才是最终的方向,这不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恰恰是保卫和巩固革命果实。(中间的是百度到的)

网友(2):

首先,题目上应该是“是社会主义经济活跃起来”。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共产主义是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相比于资本主义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的,而列宁提出共产主义不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是必经的阶段。于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什么样的”就成了列宁不可回避的问题。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布尔什维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专心抵御白卫军与外国的干涉军,并取得胜利。胜利后,在建设初期苏维埃政权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因为该主义对农民阶级利益的损害,最终激发了曾是十月革命主力的喀琅施塔得水兵的兵变。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并不适合当时的苏维埃国情,决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这种方法可以看成是一种倒退 ,然而列宁指出,这种退却是有原则的退却。绝不是要完全实行“标准的”国家资本主义,而是实行在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监督之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他认为,无产阶级政权不能丢,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这一原则不能丢。只要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无产阶级就处于统治地位,就可以利用国家这一暴力机器使资本家为社会主义所服务。因此,关键问题就在政权问题,也就转化为:无产阶级如何长期掌握政权。对于这个问题,列宁也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即必须需要一个始终代表无产阶级意志的政党,需要一个民主的国家政权。然而,列宁没有来的及把他的全部设想付诸实践并稳固下来,就与世长辞了。
所以从本质上讲,虽然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倒退,但是其用意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而且列宁明确指出国家的统治地位必须是也只能是无产阶级,如果说这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是有失妥当的。

网友(3):

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